為加快推進我市“四普”實地調查工作
提高普查數據質量
近段時間,市普查辦組織市文物考古所
對全市相關古遺址、古墓葬
進行輔助考古調查勘探
我市也成為“四普”工作中
全省率先將考古調查勘探手段成規模
運用其中的地市
借此,基本探明陶灣遺址、小村遺址
等21處遺址的分布范圍、地層堆積情況
為“四普”工作中,準確界定古遺址范圍
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夯實了基礎
自去年“四普”工作正式啟動后,我市便構建市、縣(區)、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聯動工作機制,整合市內文博機構專業人員、基層文化站骨干人員、文保志愿者等力量,組建13支128人的普查隊伍。
一年以來,普查員們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結合地方文獻記載,對一些石刻密集分布區、古墓葬密集分布區等重點區域進行全面的普查工作。
工作中,普查隊員們既沿用傳統“腳步丈量”的方式,走村串巷、深入田野調查,也引入航拍測繪、國土空間數據比對等技術手段,提升了普查的精準度。
在此過程中
為了嚴格貫徹應普盡普、應保盡保原則
厘清部分古遺址與古墓葬群的邊界
在全省范圍內
我市率先開展了“普查”輔助性考古
調查勘探工作
“去年底到今年初,我們聯合各縣區(板塊)普查辦,在市普查辦的指導下,梳理勘探需求清單,并聯合考古協作單位,開始實施輔助考古勘查工作。”市普查隊(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張勇介紹道。
在實施階段
市文物普查隊和相關協作單位
分3個工作小組
同時對東海、贛榆、海州開展
具體調查勘探工作
整個工作大致分為四步
由信息采集人員查找收集文獻資料,完成勘探地塊遙感測量數據采集;同時勘探隊負責人組織技術工人隊伍準備相關工具和設備;
由調查人員走訪地塊周邊進行口碑調查及實地踏勘;
第三步
在具體勘探過程中,通過現場鉆探,根據土樣研判遺跡性質及分布情況,并記錄探孔地層堆積和包含物情況;同時拍攝勘探影像,撰寫勘探日記、勘探記錄,根據勘探數據繪圖;
第四步
整理勘察過程中文物標本及整理、編寫勘探報告,并對采集的標本進行移交。
隨著考古調查勘探的深入推進
我市諸多“情況不明”的古遺址
做了一次詳細“體檢”
對文物信息有了更清楚認識
小村遺址
小村遺址于1977年試掘,但未公布過完整、詳細的資料,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古遺址。由于歷年生產和建設活動影響,相關地貌變化較大,導致對小村遺址的具體位置、實際分布范圍、文化面貌等信息仍存在不少疑問。
為明確遺址位置、范圍、地層堆積情況,普查工作者開始對可能分布的遺址范圍進行勘探,并邀請當初參與過相關工作的市民俗博物館原館長紀達凱進行現場指導。最終,綜合已有的考古工作,明確了小村遺址的四至范圍,遺址現存面積有1.2萬平方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唐宋時期遺址。
(圖文來源于“連云港日報”,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