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2000萬買廢鐵航母到底值不值得?”
中國從烏克蘭買來“瓦良格”這艘價值八千萬美元的“廢鐵”航母只因為它有完整的發動機!
但是航母到達中國港口之后工程師打開艙門后發現動力核心部件早就不翼而飛,甚至有被惡意破壞的痕跡!
那么中國為什么還要不惜代價買來這艘殘缺的航母呢?
關于“瓦良格”號,最神乎其神的傳說,莫過于它那顆“完整無缺”的心臟。
收購它的香港商人徐增平曾對著鏡頭信誓旦旦,說船上四臺蒸汽輪機嶄新,完好密封,單臺就值2000萬,總價高達八千萬美元。
這個說法讓無數國人熱血沸騰,覺得我們撿了個天大的便宜,可真相遠比想象的骨感。
當“瓦良格”號歷盡艱險抵達大連港,迎接它的中國工程師們打開艙門時,心都涼了半截。
動力系統早已被肢解得面目全非,本該在那里的四臺TB-12蒸汽輪機,核心部件比如調速器和燃油噴射系統,全都不翼而飛。
配套的八臺增壓鍋爐也好不到哪兒去,燃燒器、冷凝管路等關鍵設備,要么被拆走,要么被蓄意砸爛,只剩下一具空洞的鋼鐵軀殼。
更令人齒冷的是,輪機艙里厚厚的鹽漬,像是大海留下的一道猙獰的疤痕。
這無聲地控訴著一個事實:有人曾將海水惡意倒灌進來,就是為了讓這艘巨艦的心臟徹底銹死。
一艘連自己都無法驅動的航母,當然只能靠拖船,在海上“蠕動”幾萬公里。
所謂價值八千萬的發動機從頭到尾,就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對烏克蘭來說它不是珍寶,而是一塊燙手的山芋,烏克蘭人真的傻嗎?會把寶貝當垃圾賣掉?
在當時他們眼里“瓦良格”號就是個巨大的麻煩,這艘“庫茲涅佐夫元帥”級的二號艦,是蘇聯帝國留下的龐大遺腹子。
1991年帝國崩塌時,它在黑海造船廠的船塢里,完成了68%的工程量。
新生的烏克蘭繼承了這具龐大的身軀,卻根本養不起,經濟凋敝,國庫空虛,哪有天文數字般的真金白銀去完成后續的建造?
于是這艘本該叱咤大洋的巨艦,一天天在港口里生銹,從未來的希望,淪為了一座吞噬維護費用的“海上爛尾樓”。
它不產生任何價值,光是停著每天都在燒錢,對急于擺脫困境的烏克蘭來說,甩掉這個包袱越快越好。
更何況背后還有一雙眼睛在緊緊盯著,美國絕不希望這艘具有強大攻擊性的航母,完好地落入任何一個潛在對手手中。
重重壓力之下,烏克蘭唯一的出路,就是以“非軍事化”的名義,將其當成一堆廢鐵來處理。
拆除所有武器和關鍵設備,是這筆交易的先決條件,所以烏克蘭專家后來對發動機價值的耿耿于懷,聽起來更像是一種錯失彩票后的扼腕嘆息。
既然是個空殼我們為什么還要?又該怎么把它弄回來?
這就要提到那位香港商人徐增平,和他旗下那家名不見經傳的“創律旅游娛樂公司”,1998年他們站了出來,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拍下了這艘船。
他們給出的理由聽起來荒誕又合理:準備把航母拖到澳門,改造成一座集酒店、娛樂于一體的豪華海上賭場。
這個“賭場計劃”做得有模有樣,甚至準備了厚厚的可行性報告,在當時的環境下,這幾乎是唯一能讓各方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借口。
如果公開說要買回去研究軍事,那這艘船恐怕永遠也離不開黑海,這出“瞞天過海”的大戲,堪稱一著妙手。
它既滿足了烏克蘭急于出售的愿望,又用一個商業噱頭,巧妙地繞開了國際上敏感的政治雷區。
這背后是中國在那個特殊年代,對于航母技術樣本的極度渴望,以及為此不惜代價的決心與智慧。
這筆賬到底該怎么算?花2000萬美元買個空殼劃算嗎?
如果單純算經濟賬可能還真虧了,這艘船空載排水量約4萬噸,就算全部是高價特種鋼材,按當時每噸四五百美元的行情,拆解了當廢鐵賣,也就值個1600萬到2400萬美元。
這還沒算上把它從黑海拖回來的天價拖船費和過路費,但中國的眼光,顯然不在于這點鋼鐵的價值。
“瓦良格”號真正的價值是它本身,對于一個從未造過航母的國家來說,它就是一部立體的、可以觸摸的“百科全書”。
我們缺的不是鋼材,而是造航母的知識,從船體的整體結構、材料屈服強度,到飛行甲板的弧度設計。
從機庫的布局、彈藥升降機的井道,到艦島的劃分,這些東西在圖紙上看千百遍,也不如親手摸一摸,親眼看一看。
它就像一份“半開卷”的考試答案,讓中國的工程師們省去了從零開始、閉門造車的漫長摸索。
那些看似空洞的船艙和管道,藏著的是蘇聯幾十年航母設計的經驗與教訓,這些無形的知識是花多少錢都買不來的。
“瓦良格”號的到來,其意義很快就顯現出來,它讓中國海軍擁有了第一塊“試驗田”。
2012年在大連的船塢里脫胎換骨后,它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新名字“遼寧艦”。
中國海軍航空兵的歷史,從此有了可以實踐的平臺,飛行員們提前十年開始了航母艦載機的起降訓練,這是航母形成戰斗力最艱難、最危險的一步。
無數次的觸艦復飛,無數次的精準掛索,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成熟的艦載機飛行員。
如果沒有“遼寧艦”這個老師傅手把手地教,我們獨立設計建造的第一艘國產航母,即便圖紙早已完成,其問世時間也可能要推遲到2022年之后。
整個海軍的發展藍圖,將被迫延后整整十年,在風云變幻的國際格局中十年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
當人們看到后來下水的“山東艦”與“遼寧艦”在結構上的諸多相似之處時,便能瞬間明白“瓦良格”號的奠基意義有多么巨大。
那2000萬美元買下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中國海軍走向深藍的入場券,是一個大國追趕時間的決心。
一艘巨艦兩個國度,一段歷史的玩笑,一個時代的抉擇!
如果站在1998年的歷史關口,你會支持用2000萬美元買下這艘"空殼航母"嗎?
當西方媒體至今還在爭論這筆交易的"性價比"時,中國軍工用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的三連躍給出了獨特答案。
你認為瓦良格號交易的最大價值,是技術借鑒、人才培養,還是打破了某種戰略僵局?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