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朝鮮戰爭已經進入尾聲,朝鮮半島上人民的苦難眼看就要結束了。
同一年中美雙方終于在板門店簽訂和平協議,中國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朝鮮方的金日成以及美軍克拉克分別在協議上簽字。
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最初把戰線從釜山拉回到鴨綠江邊,自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后,聯合國軍又被狼狽的打回三八線上,如此戰果,美國自然不敢妄言勝利。
經過朝鮮半島這一戰,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越來越高。
中國打贏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后,蘇聯向我們拋出了橄欖枝,斯大林簽訂了援助條約,給中國一筆不小的經濟貸款。
并向中國派遣蘇聯專家,援建中國的工業項目,這其中甚至包括了核工業項目。
雖然當時的蘇聯老大哥主要目的是把我們發展起來以對抗美國,但是援助是實打實的,中國的工業基礎建設還是要感謝一下這位老大哥的。
抗美援朝的勝利離不開將士用命、戰略戰術的布置,彭德懷元帥出神入化的用兵讓美國人感受到了中國的戰爭智慧。
中國的輕步兵更是以鬼魅般的行軍速度折服了世界上的所有國家。
彭德懷
然而沒有多少人知道,毛主席在這場戰爭中的三個英明決定直接促進了戰爭的勝利。
巧妙戰術布置,針對李奇微
戰爭初期,聯合國軍的總司令是麥克阿瑟,他號稱要“打到鴨綠江,圣誕節回家過”,麥克阿瑟狂妄的態度使他過分輕敵。
大意之下,被志愿軍的包圍打的措手不及,美軍從北方戰線一退再退,失去了戰爭主動權。
麥克阿瑟
而李奇微上任以來,情況大有變化,他仔細研究了中國志愿軍的進攻特點,發現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集團進攻只能維持一個禮拜。
因為志愿軍的物資補給線受到美國軍隊的轟炸攔截,物資一時半會支援不上來。
而志愿軍手里攜帶的物資只能維持一個星期左右,時間到后,志愿軍很難再維持大規模的進攻。
李奇微把志愿軍的這種進攻稱為“禮拜攻勢”。
為了針對禮拜攻勢,他下令在志愿軍發起進攻的時間內采取防守作戰,并在七天一過,立馬發動大規模反擊,集中優勢火力直接同志愿軍主力決戰。
李奇微
發現志愿軍弱點的李奇微運用他這種“磁性戰術”給我軍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毛主席聽聞后,主動召見了支援副司令員鄧華同志,并在會議上針對李奇微的戰術做了新的戰略部署。
鄧華(左)、解方(右)和李克農(前)、喬冠華(后中)
毛主席告訴鄧華,既然敵人針對我們的補給不足問題做了回應,那我們也應該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法。
集團進攻不行,我們就學習項羽,化整為零,采取小規模作戰,實行小包圍小殲滅戰術,打他個措手不及。
鄧華做過參謀,很快就明白了主席的意思,主席是學楚漢爭雄時期項羽三萬精兵擊敗劉邦號稱60萬七國聯軍的方式。
即分散優勢兵力,對敵人長途奔襲的各個分散部隊發起圍殲,與項羽不同的是,志愿軍有充足的兵力,效果可以做到更好。
談判期間的鄧華和南日
回到前線后,鄧華成功的運用毛主席的戰術擊敗了美國的多次進攻。
針尖對麥芒的調兵遣將
朝鮮戰爭中,我軍對上美軍,有許多劣勢。中國的火炮力量遠遠弱于美國軍隊。
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有裝備精良的陸軍,并占據海空的絕對優勢,美國軍隊經常以火炮開路,清掃志愿軍的防線。
另一方面,我志愿軍補給不足,我們的補給線幾乎全部暴露在美國的飛機下,雖然有蘇聯空軍的支援,但是修補補給線也不是分分鐘能完成的事情。
敵人可以肆無忌憚的轟炸我們的補給線和陣地,而我們卻不能有效的打擊對方的空地力量。
在以后的戰略相持階段,我們更是有不小的非戰斗減員,如果不好好的針對敵人的大規模進攻,這場戰爭的消耗將會是十分巨大的。
為此,毛主席一方面調兵遣將,派遣擔任京津衛戍部隊的精銳楊成武的20兵團入朝支援作戰,并且同時向蘇聯方購買了大量的軍需物資,這里面就包括了著名的喀秋莎火炮。
有了物資和兵力的支援,楊成武兵團也沒有讓毛主席失望,他們組織了幾次有效的反攻,重創了聯合國軍,中國志愿軍終于在三八線上站穩了腳尖。
慧眼識人,充分發揮坑道的積極性
聯合國軍眼見進攻受創,戰事不利,立馬采取了更瘋狂的進攻,上甘嶺一戰中,美軍換上了第二師師長少將范弗利特。
范弗利特為了摧毀中國志愿軍的地表陣地,用三天三四十萬發炮彈猛攻五圣山,如此瘋狂不計代價的進攻給志愿軍造成了很大的消耗。
而這種戰斗方式,逐漸的被美軍采用,美軍認為炮彈的消耗總比人的死亡代價小。
為了應對美國喪心病狂的進攻,毛主席建議志愿軍堅持落實坑到站,避免和敵人硬碰硬,用時間來慢慢消耗敵人的彈藥量和有生力量,等敵人炮火結束,在尋找機會與敵人展開總決戰。
除此之外,毛主席還親自點了一位工事技術專家---王耀南將軍入朝親自指導志愿軍進行坑道戰術的執行。
王耀南是工兵專家,深通工事和地表防線構建,在解放戰爭時期就大有名氣。
王耀南
王耀南將軍到達前線后,先是督促志愿軍放棄地表陣地,然后和工兵們一起在山內構建坑道陣地,各個坑道互相連通,志愿軍們可以快速的互相支援,到達每一個伏擊點。
而白天的轟炸并沒有給志愿軍帶來很大的殺傷,到了晚間,志愿軍們成群結隊的涌出坑道,朝著敵軍占領的表面陣地發動突襲,然后在拂曉前再回到坑道。
這種麻雀襲擾戰術配合坑道的使用,讓敵人十分頭大,敵人的兵力每天都在削減,最終,他們不得不放棄這種猛攻戰術,繼續龜縮在三八線另一側。
毛主席時刻關注著朝鮮戰場上的一舉一動,用他的智慧幫助著志愿軍們一步一步取得戰爭最后的勝利。
我們感嘆于偉人的出神入化的戰術指導,沒有毛主席的勝負手和將士們的死命戰斗,鹿死誰手尚不可知。
參考資料:
1.維普:毛澤東與中國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北大核心2024年第3期103-117,共15頁
2.維普:論毛澤東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略指導——《政工學刊》2023年第12期5-7,共3頁
3.維普:從抗美援朝看毛澤東的高超政治智慧——《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42-45,共4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