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著作《煎餅:抗日與軍食》
山東煎餅,形似荷葉,薄軟如紙,香氣撲鼻,味美適口。其他特點這里不說,單舉一例說明其薄:一個直徑半米多的煎餅,放到磅上稱竟不到半兩。
民間傳說,煎餅最早是諸葛亮發明的。具體是這樣:
- 在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兵微將寡,常被曹兵追殺。一次,劉備的人馬被圍在沂河、沭河之間,鍋灶盡失。諸葛亮便讓伙夫以水和面做漿,將銅鑼置火上,面漿倒在銅鑼上、再用木棍將面漿攤平,很快煎出來了香噴噴的薄餅。
這種食物受到將士們的喜愛,大家食后士氣大振,隨后殺出了重圍。此后,這種食物就傳到了民間。只不過,因為銅鑼昂貴、且易開裂,百姓就改良了一下制作方法,使用鐵制的鏊子來做煎餅。
盡管有這樣的民間傳說,但公認的山東煎餅發源地卻是泰山(泰安)。泰安煎餅,據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泰安附近區域的民間,流傳于這樣的民謠:“棒子(玉米)煎餅卷辣椒,既解饞來又上膘,還治感冒和發燒。”
在泰山周邊地區,人們吃煎餅時,摘幾個辣椒、放在火上一烤,接著抓把鹽一起放進蒜臼里,搗碎了、倒點香油,然后挖出來、在煎餅里抹上一層,就可以開吃了。吃起來可謂是津津有味、解饞帶勁。
滾煎餅
攤煎餅
1967年,泰安市省莊鎮東羊樓村發現了明代萬歷年間“分家契約”,其中就有“鏊子一盤,煎餅二十三斤”的內容。由于“鏊子”一詞在這里有明文出現,故可以確知:最遲在明代萬歷年間,現代煎餅的制作方法就已經存在,且已是泰安民間的主食。
抗戰時期,馮玉祥將軍曾到泰山隱居。當時,他雖在鄉間過著布衣素食的生活,但心中始終念念不忘抗日救國。煎餅是泰山百姓的日常主食,也是馮玉祥當時餐桌上的常備。他的伙房里也有爐鏊,常自攤煎餅。
有一日,他吃煎餅時、發現干裂的煎餅上的裂痕很像文字,于是就派人去鐵匠鋪定做了一個新的鏊子、讓在鏊子中間鑿上他寫的四個隸書大字——抗日救國。
這個鏊子做好后,用它攤的煎餅,中間就會顯出“抗日救國”四個大字。此后,馮玉祥每餐食用、或招待客人,都會用這種煎餅。據稱老舍、郭沫若、翦伯贊、胡適等文化名人,都曾經品嘗、或帶回去送給親友過,并謂之為“馮玉祥煎餅”。
胡適在1937年7月25日的日記中寫道:“回寓后,滄波(即程滄波,曾任中央日報社社長)來談到半夜。肚子餓了,我取出馮玉祥先生送我的煎餅,和他分吃,居然很可吃!”
馮玉祥將軍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名叫《煎餅:抗日與軍食》。其中寫道:“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戰時吃的是餅干、罐頭。我們國家窮,吃不起。饅頭、大餅易腐,不好儲存。在戰地生火做飯,又容易暴露目標。只有煎餅既久而不腐,又省錢,且容易攜帶。而制作煎餅用的原料,又是我國盛產的玉米、高粱、小米、大豆,最適合我國的情況了。”
馮玉祥曾親手將這本書送給蔣介石,建議在部隊推廣煎餅、以解決軍糧供應。不過這事兒似乎到此為止,再沒有下文。真正用煎餅做軍糧的,是后來的解放軍。
電影《紅日》里戰士們學吃山東煎餅的鏡頭
在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過程中,山東的“煎餅卷大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完美詮釋了“一張煎餅卷天下”的寓意,而山東的煎餅也得以攻城略地、成為一道名揚海內的山東美食品種。
時至今日,盡管已經有了專門做煎餅的機器,但是鄉下人做煎餅的,大多還都是沿用馮玉祥那時候一樣的辦法,鏊子還是做煎餅的主要用具。
一般說來,做煎餅都是兩個人搭伴,一個負責鏊子下面、即燒火,一個負責鏊子上面、即制煎餅。燒火,多數采用玉米秸或麥秸;鏊子燒熱后,制煎餅時可以攤制,也可滾制。
大家平時看到的,多是用的面漿攤制,滾制時是用面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