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茅塞頓開
來指忽然開竅領悟。
那這個茅塞,
指的是什么呢?
我們來看詞語的出處。
茅塞sè,這個詞出自
《孟子·盡心章句下》:
“孟子謂高子曰:
‘山徑之蹊……
用之而成路……
不用,則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
孟子和高子曾講到,
山間小路那些足跡,
后人繼續利用行走,
就會真正成為道路,
否則就被茅草填滿,
現在你高子的內心
就如同被茅草填滿。
茅塞,被茅草堵塞。
蹊,xī,足字旁,
與腳有關,指踩踏。
踩踏可出現足跡,
故而蹊可指足跡。
踩踏就可以形成路,
因此蹊有路的意思。
蹊徑是人踩踏出的路徑,
因此不同于大道指小路。
獨辟蹊徑或者另辟蹊徑,
本指另外開辟一條小路,
也用于泛指開辟新路徑。
人常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和李樹不需言語,
因為開花結果的緣故,
人們必然會爭相前來,
樹下自會形成一條路,
現在多比喻實至名歸。
該詞見于《史記·李將軍列傳》:
“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是用來夸贊著名的飛將軍李廣,
稱贊他品德高尚為人正直,
以至于人們哪怕不認得他,
他死后也會紛紛為他悼念。
因此茅塞這個詞,
本指道路被茅草堵塞,
也比喻思路閉塞不通。
茅塞頓開就是說
被茅草堵塞之處,
頓時被疏通開來,
比喻突然開竅或頓悟。
茅塞頓開也寫作頓開茅塞。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
向諸葛亮誠心請教。
諸葛亮給出了三分天下的對策,
劉備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
使備如撥云霧而睹青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