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國準備對包括印度在內的12個國家下最后通牒時,印度突然宣布,將對美國部分商品加征高達7.25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
這一舉動不僅打亂了特朗普精心布置的談判節奏,更向全球釋放了一個信號,印度不接受最后通牒,更不會任人擺布。
這場突如其來的反擊,發生在美國對等關稅90天緩沖期即將結束之前,7月9日,也就是兩天之后,美國將正式對未簽署貿易協議的國家,啟動新一輪關稅制裁。
而就在這關鍵節點,印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手,在WTO框架內遞交了正式文件,準備迎戰美國的極限施壓。
十年賬本與汽車關稅點燃火藥桶
當特朗普忙著在社交平臺炫耀“90天搞定90國”的關稅戰績時,新德里的決策者們正翻著美國非政府組織十年來的資金流水。
今年3月,印度警方突襲8家美索羅斯系機構,意外發現一筆2100萬美元的“民主援助”資金神秘蒸發。調查顯示,其中1340萬美元被用于培訓鄰國孟加拉國的政治活動人士,直接導致該國總理在示威浪潮中下臺。
這筆賬讓印度猛然警覺——那些年街頭的反政府標語,背后是否也飄著美元油墨味?
當華盛頓揮舞“最后通牒”
特朗普政府慣常的策略是設定一個明確的“最后期限”,以此施加極限壓力。在與印度的貿易談判中,7月9日就被白宮賦予了這樣一層含義。
或許是受到越南等國“識時務”姿態的鼓舞,特朗普顯得頗為自信,甚至早早放話暗示一份對美國有利的協議已在路上。他似乎相信,這種“截止日期加威脅”的劇本可以不斷復制。
誰承想,印度根本不按劇本來。新德里那反擊,來得又快又硬氣。扭頭就捅到世界貿易組織去,告美國要收“汽車關稅”這茬兒是違規的。另一邊,自己的報復性關稅清單也揣好了。
印度貿易部長戈亞爾那話,更是撂得斬釘截鐵:啥“最后期限”?不好意思,我們這兒不認!想談?行,完全按印度的國家利益來!
尤其是在農業和乳制品這些印度人的“命根子”上,那是一個指甲蓋都不想讓。這連串操作,把華盛頓給整懵了,原本指著這最后通牒能把人逼急,結果搞不好把自己給逼進了墻角。
另一邊,印度在新德里高調吹響反擊號角,借世界貿易組織平臺,正式宣布將對美國汽車關稅采取報復性措施。
印度迅速向世界貿易組織(WTO)通報,將對美國的農產品、乳制品、工業制品加征報復性關稅。這一行動迅速而果斷,和印度政府一貫的慢節奏決策形成鮮明對比。
印度的“反擊”戰略,已經進入了深水區,不僅僅是貿易上的對抗,更是全方位的國家戰略調整。
這一舉措標志著印度開始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大宗商品交易不再使用美元,而是以盧比為計價單位。這一政策背后,深藏著印度對美國金融體系挑戰的深遠用意。印度顯然不僅僅是在做姿態,它的經濟計劃已經深入到結構性變革階段。
棋子的自覺,還是棋手的野心?
這些年,美國一直想把印度打造成“印太戰略”里一顆閃亮的星,嘴上喊著“親愛的戰略伙伴”,心里盤算的卻是怎么讓這顆棋子更好用,幫自己看好南亞的場子,順便遏制一下對手。
可印度人心里揣著的,是一個實打實的“大國夢”。在南亞次大陸這片土地上,他們自認是當之無愧的“大哥”,有著獨立自主的驕傲和抱負。
這種深入骨髓的民族自尊,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心甘情愿地被誰牽著鼻子走,更不可能為了幾句好聽的,就交出自己的戰略自主權。
一個想找個好用的“棋子”,一個卻想成為真正的“棋手”,這種根本性的錯位,注定了美印關系走不遠,更別提讓印度輕易低頭。
最近的印巴沖突,特朗普政府和稀泥的態度早就惹惱了莫迪,據說他直接給白宮打電話,告訴他們“我們家的事,用不著你來當裁判”。舊怨未了,新仇又起,信任的裂痕一旦被點燃,就很難再回頭了。
一記耳光,扇醒了全世界
說到底,印度敢這么硬氣,還得感謝一個“榜樣”的力量。他們親眼看到,在大洋彼岸,中國硬生生接下了美國幾輪兇猛的貿易和科技重拳,非但沒被打趴下,反而逼得美國在芯片等關鍵領域不得不“松口”。
這對印度的啟示是巨大的:“原來你不是不可戰勝的!”中國的經歷就像一本活教材,它告訴全世界,面對美國的霸凌,跪下求饒沒用,躺平任錘更沒用。
只有你敢于還手,而且打得有章法,才能為自己贏得喘息和尊嚴。這種“榜樣效應”,極大地鼓舞了新德里,也讓其他還在觀望的國家,心里開始有了別的盤算。
美國的關稅大棒,本想打散各路對手,各個擊破。結果事與愿違,它反而成了“反美統一戰線”的最佳催化劑。
當歐盟、日本這些傳統盟友都開始對美國說“不”的時候,一個心照不宣的全球共識正在形成:對美國的單邊主義說“不”,已經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
世界貿易體系,正在從過去的“美國說了算”,悄然轉向一個“誰說了都不算,得大家商量著來”的新階段。
當棋子都想當棋手,棋盤就亂了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美印對峙,其實是地緣政治板塊長期擠壓后的一次必然爆發。美國精心構建的“印太戰略”,根基就是要印度扮演一個順從的角色。
可如今,印度拒絕美國調停地區沖突,堅持買俄羅斯的S-400導彈,再加上這次貿易談判的公開決裂,無一不在宣告:印度,不依附于任何大國。
如果美國繼續把印度往墻角逼,那么一個它最不愿看到的場景就可能出現:印度可能會更緊密地擁抱中俄,形成一個事實上的“抗美”陣營。到那時,美國的“印太戰略”將不只是傷筋動骨,而是有徹底崩盤的風險。
“北美堡壘”夢的代價
特朗普真正目標是建立以美加墨為核心的“關稅堡壘”,通過高墻阻擋外部商品。現實很骨感:
印度反制將沖擊美國杏仁、蘋果、豆類出口,這些農產品集中在共和黨票倉加州和得州;
高盛警告,全面加稅可能觸發美國CPI上漲2%,40萬就業崗位蒸發。
此刻的華盛頓和新德里
7月5日凌晨,印度代表團突然延長在美停留時間,試圖做最后斡旋。 而在海湖莊園,特朗普剛結束一場籌款晚宴,2000萬美元入賬,足夠支付他口中“偉大的關稅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