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多地發布高溫黃色預警,據悉,7月4日(2025年),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4.65億千瓦,較6月底上升約2億千瓦,創歷史新高。而7月3日13時09分,山東電網用電負荷創下歷史新高——1.1483億千瓦,較去年最高值增長31萬千瓦,且提前一個月到來。與此同時,山東電網新能源出力也達到驚人的6079萬千瓦,占當日電網最高負荷的53%。
面對這樣的用電需求,我國正在通過“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跨區輸電協同調度、智能電網技術賦能等創新模式,構建起新型電力系統,在極端天氣中筑牢能源安全防線。
01 新能源出力創新高,扛起半壁江山
新能源在迎峰度夏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山東電網的案例并非孤例,河北電網2023年風光新能源裝機規模已達3663萬千瓦,在總裝機容量中占比52.8%,首次超越傳統能源。
這些綠色電源正成為電力保供的主力軍。
然而新能源的天然波動性也給電網帶來挑戰。風電出力在一天內的波動幅度最高可達80%,光伏更是高達100%。這種不可預測性直接影響并網比例,僅靠短時儲能難以支撐新能源對化石能源的規模化替代。
國家能源局曾在去年7月4日發布的通知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對“新能源出力大幅波動、極端天氣過程等場景的預防預控”。滾動校核運行方式,協同防范運行風險,成為保障電網安全的關鍵舉措。
02 儲能技術崛起,平抑波動的關鍵
面對新能源的波動特性,儲能技術成為穩定電網的關鍵支撐。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天壽指出:“當前中國棄風棄光現象與電力緊缺矛盾并存,根源在于缺乏能夠長時間平抑能量波動的儲能技術。”
各地積極探索多種儲能應用模式:
在寧夏,政策要求儲能設施按照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裝機的10%、連續儲能時長2小時以上的原則逐年配置。
福建也印發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開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配置儲能需求研究和配建”。
東莞供電局創新使用移動儲能車接入重過載臺區,相比傳統應急發電車,這種“移動充電寶”在接入和拆除過程中無需停電,且無噪音和廢氣污染。通過5G通信技術與能量管理系統聯動,實現遠程實時監控和充放電策略優化。
長時儲能技術(放電時間超過4小時)正成為行業新焦點。在趙天壽院士看來,液流電池具有本征安全、時長靈活、壽命長等優勢,未來五年成本將大幅下降,成為理想的長時儲能技術之一。
03 傳統能源穩盤,多元協同保供
在新能源大顯身手的同時,傳統能源依然發揮著 “壓艙石” 作用。國網山東電力與24家發電企業簽訂保供責任書,覆蓋全部50臺60萬千瓦以上主力機組,力爭實現度夏期間非停率、受阻率 “雙零”目標。
跨區域協同也至關重要。國家電網華東分部去年就充分發揮政企協同保供機制作用,提前發布高溫預警,落實一次能源供給調配,滿足高負荷期間燃煤、燃氣發電需求;同時推動跨區資源共享、錯峰支援。
省間電力交易同樣貢獻顯著。山東通過省間中長期交易,落實外電合同1612億千瓦時,度夏晚峰時段外電電力最高達到2849萬千瓦。這種區域間電力互補機制有效平衡了局部地區的供電缺口。
04 用戶側響應,激活削峰填谷潛力
面對持續高溫,用戶側的響應能力也成為電力保供的重要一環。國家能源局要求“深挖需求響應能力,優化有序用電方案,依法合規啟動負荷側措施”。
隨著電力體制改革推進,電價市場化趨勢逐步凸顯,峰谷價差有望加大,這將進一步提升用戶側儲能的經濟性。國家發改委推動電力峰谷分時交易電價,通過市場交易機制形成并擴大峰谷價差,為用戶側儲能打開更大需求空間。
技術創新仍在加速奔跑。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成本預計五年內將大幅下降,移動儲能車如“充電寶”般靈活支援重載臺區,區域間電力資源共享機制日益成熟。
未來,隨著河北、山東等地新能源裝機占比持續突破50%,這場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協同作戰將更加精彩。當下一波熱浪襲來,更多地方將能從容應對,確保電力系統在高溫炙烤下依然從容運轉。
注:本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