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烏鴉。
剛剛過去的6月,全球可真是暗潮涌動。一句話,各國都在忙著用先進的五代機,來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
6月25日,俄羅斯方面宣布,俄國防部已接收到最新一批五代機(蘇-35S),這是今年以來公開報道的第三批交付。俄方加速交付五代機,壓力再次給到了烏克蘭和北約。
巧的是,同樣在6月25日,英國首相在北約峰會上宣布,英國將采購至少12架可攜帶核彈的美制五代機(F-35)。大英還表示,這支戰機中隊,將加入北約的一項核任務。
俄烏方向不平靜,中東那邊也不太平。
6月17日報道,為了進一步震懾伊朗,美國向中東地區增派更多五代機(F-22和F-35)。
當然,印巴這對老冤家,也沒閑著。
5月初印巴打了個0:6,5月底印度就宣布,要自己研發五代機,并揚言十年后印制五代機就會正式服役。
10年后的遠水,怎么能解近渴?
到了6月,又有報道稱,印度馬上要買俄制五代機(蘇-57)。
巴基斯坦也不甘示弱,6月初,巴政府就在X(推特)賬號上公布,巴方將從中國采購40架五代機(殲-35)。有型號、有數量,看起來很認真。
印和巴,采購五代機的事雖然尚未完全落實,但火藥味明顯是越來越濃了。
事實上,全球的火藥味已經彌漫1年多了。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最新披露數據,2024年全球軍事支出飆升至2.7萬億美元,實際同比增長9.4%,創下冷戰以來最高年度增速紀錄
對于這場冷戰以來最熱軍工潮,資本市場的關注度同樣高漲。遠的不說,就說眼前,全場“軍工純度”最高的ETF——航空航天ETF(159227),近一周漲幅就超過了10%。
全球各國大張旗鼓要搞五代機,各方資本重倉押注航空航天,背后的邏輯到底是什么?
1
冷戰以來最激烈變革
1909年,人類史上最早一批軍用飛機——萊特A型飛機,正式在美軍中服役。
這款飛機飛行速度很慢、續航時間很短,只能用于戰場偵察,并不具有實戰能力,看起來很“弱機”。
然而,恰恰是在1909年,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朱利奧·杜黑,以穿越式地眼光看到了飛機對未來戰爭的影響,他認為,飛機將把人類戰爭從二維的地平面、海平面,拉進三維立體化空間。為此,杜黑首次系統性提出了“制空權”理論。
杜黑的理論,在一戰、二戰中得到反復驗證。在局部戰場,如果一方有軍機,不論是偵察機、運輸機還是轟炸機,有軍機的一方就能對無軍機的一方形成火力碾壓。
冷戰起始之年,速度更快、續航更長、載荷量更大、空戰格斗能力更強的戰斗機出現了。
1947年,美國推出第一代戰斗機(F-86)、蘇聯推出第一代戰斗機(米格-15),美蘇空中的威懾,進一步放大了全球各國在制空權方面的焦慮。
此后,戰斗機不斷升級,每次升級,幾乎每個國家的軍事家,都會反復想起杜黑的那句名言:“掌握制空權就是勝利。沒有制空權就注定要失敗,并接受戰勝者愿意強加的任何條件?!?/strong>
從2025年6月全球各國的具體表現來看,各國對制空權的焦慮越來越嚴重了。目前,只有五代機,能緩解大家的焦慮。
因為,和四代機(包括四代+)相比,五代機的優勢實在太明顯了。
首先,五代機通過特殊外形設計和吸波材料,大大提升敵方雷達探測的難度,隱身性能特別好
其次,在“不把油門踩到底”的情況下,五代機就能實現長時間超音速巡航。不僅進攻撤退速度更快、暴露時間更短、更容易搶占有利位置,高機動性還賦予導彈更高的初始速度,增加導彈的有效射程和打擊能力。
如果“油門踩到底”,速度更快、格斗優勢更明顯、躲避敵方導彈的能力更強。
另外,五代機整合了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電子戰系統、數據鏈等多種傳感器,與地面站、預警機等其他平臺實現實時數據共享,對于五代機來說,戰場信息幾乎單方面透明,實現了“先敵發現”“看哪打哪”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五代機對四代機相比,如同是智能手機對功能機、超跑對老頭樂、葉問對馬保國。
很顯然,全球各國都不想當拿著功能機、開著老頭樂的馬保國,大家都想趕緊更新五代機。
目前,全球真正能量產的五代機,只有中國的殲-20、殲-35,美國的F-22、F-35,以及俄羅斯的蘇-57。而且,中美俄這三家的五代機,可是實打實地在大規模服役了。
其他有想法的國家,早就坐不住了。
韓國和印尼聯合研發的KF-21、土耳其和多國合作研發的“可汗”,這兩款戰機雖然在隱身性、超音速巡航、感知能力等多方面都沒有達到五代機標準,只能算“四代半”或者“五代減”,但是,他們也都對外宣稱是五代機。
印度、日本,也一直心向五代機,雖然至今還沒有造出樣機,野心已經藏不住了。尤其是印度,特別想通過自研五代機獲得巴基斯坦的“尊重”。
除了少數國家有實力、有想法造五代機,更多的國家還是選擇買:
德國、加拿大、瑞士、芬蘭、捷克等國家,已經下單。至于各國媒體傳出的,正準備購買五代機的國家就更多了,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沙特、希臘、羅馬尼亞、克羅地亞等等。
回望昨天,立足今天,展望明天,全球各國戰機部署大致呈現這樣的趨勢“從四代機(包括四代+)為主力戰機——到四代機+五代機混合編隊——再到五代機為主力戰機”
當然,高端玩家中美俄也沒閑著,從各方透露的消息來看,這三家第六代戰機,進度正在提速。
這場冷戰以來最激烈的軍力大比拼,除了表現為各國對先進戰機的追求,也發生了更深層的變化。特別是5月份的印巴沖突,給全球上了一課。
如果單論戰斗機、預警機、地面防空導彈系統,印方都比巴方更先進。但是,巴方的不同的武器裝備能夠實時共享數據鏈,1+1+1的效果遠遠大于3。
也就是說巴方是在多平臺體系化作戰,而印方依然是單一平臺各自為戰,二者并不在同一個維度。所以才會打出6:0的懸殊戰果。
印巴實戰的結果說明了,現代戰爭要想獲得制空權,除了有更先進的戰機,還要融合AI、無人化、網絡協同等先進技術,實現不同武器裝備實時互聯。換句話說,戰爭模式已經發生了改變,從單一平臺作戰,轉變為整體作戰系統的對抗。
而要想讓整個作戰系統,做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這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因此,全球各國軍工產業的“造血模式”也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過去,軍工產業主要靠各國軍方的訂單來驅動,現在主打的都是軍民融合,社會資本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甚至誕生了航空航天ETF(159227)這樣高度專注于軍工的指數基金。也算是,再一次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2
產業邏輯
春江水暖鴨先知。每個行業的投資者,尤其是高度聚焦特定領域的“專才”,往往是率先感覺到水溫變化的人。
如果軍迷和軍工產業關注者,也想深度參與這場冷戰以來最熱的軍工盛宴,或者單純地想弄明白這背后的產業發展邏輯,可以拆解一下相關軍工指數基金是怎么布局的。布局越是聚焦,就越具有參考價值。
就拿航空航天ETF(159227)來說,這只ETF指數基金不僅是全場“軍工純度”最高的ETF產品,也是“航空+航天裝備”純度最高、規模最大的ETF產品之一。前十大重倉股,不僅涵蓋了中航成飛、中航沈飛、中航西飛等等飛機主機廠;還重倉了光啟技術、航發動力等核心供應商。可以說是,一鍵打包了“戰斗機龍頭股”。
先說飛機主機廠。
中國沈飛,主要研制和生產覆蓋三代/四代機的殲-11/15/16系列,以及五代機殲-35。中航成飛,主要研制生產覆蓋三代/四代機的殲-10系列,和五代機殲-20。中航西飛,主要研制生產轟-6系列和運-20。
這三家飛機廠,軍機產品方面有競爭有互補,還都兼顧了當下主力機型和未來主力機型,技術路線十分穩健。而且,這三家飛機廠,還都是國產大飛機C919的供應商,分工負責飛機機頭、機身、機尾、機翼等核心部件。
另外,中航成飛還參與了ARJ21支線客機的制造。中航西飛,還是新舟60/600客機的研制和生產主體。
事實上,不止國產戰斗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民航客機市場潛力同樣巨大。根據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數據,中國作為目前全球第二大民航運輸市場,預計到2043年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民航運輸市場,民航客機缺口高達8278架。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三大飛機廠在航空航天方面錘煉出來的技術,已經外溢到非航空航天領域。比如,中行沈飛的殲擊機鈦合金加工技術,已經應用于高鐵部件。中航成飛的戰斗機數字孿生技術,已經轉化到工業互聯網領域。換句話說,目前用軍民飛機市場去評估航空航天技術的市場潛力,實際上處于低估的狀態。
說完主機廠,再說航空航天ETF(159227)重倉的飛機產業核心供應商。
比如,光啟技術。不僅是國內超材料領域的龍頭,也是全球超材料的龍頭企業。
超材料,是2008年之后才有的、很新的中文概念。超材料并不是某一種材料,而是一種材料編輯技術。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微納光刻把自然材料編輯成“人造分子結構”,使這些超自然人造物能夠在電磁、力學、聲學等方面展現超乎尋常的性能。
正因如此,美國國防部將超材料列為“六大顛覆性基礎研究領域”之一。過去,超材料一直被歐美壟斷。
經過十幾年自主研發,光啟技術通過4641套專用設備、8646套特種工裝,終于解決了傳統技術無法解決的“功能結構一體化”難題。通俗點說就是,超材料不再是航空航天裝備上的“附加物”,超材料成為了具有電磁調控、力學承載、熱管理等功能的基礎構件,直接從配角變成了主角。
目前光啟技術占全球超材料市場份額的12.38%,排名第一。在國內市場更是高達90%。
超材料的想象空間,也不僅限于飛機。隨著規模擴大、成本降低,超材料在汽車行業,更是潛力無窮。
就拿新能源電池安全性來說,低電阻甚至零電阻超材料,可以有效降低充電發熱,降低電池自燃的概率。
低密度、高強度、強吸能的超材料,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車身重量,還能吸收撞擊帶來的沖擊力。
超材料普及,很可能會給智能駕駛帶來重大轉機。
智能駕駛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就是,在復雜環境中探測精度不夠。目前,無人機超材料天線已經能實現厘米級定位,超材料一旦普及到汽車領域,目前的很多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
近期,這場冷戰以來最激烈的軍機更新潮,特別熱鬧。對于軍迷和軍工產業關注者來說,除了各國的熱鬧值得一看,這股軍工熱背后的企業,以及軍工產業的投資邏輯,同樣值得一看。
如果你是軍工領域的投資者,除了盯住眼下火熱的“戰機”,也要關注軍民融合的長期的后勁兒。因為“戰機”來去都很兇猛,也會隨著國際局勢變動而變動。
還是拿航空航天ETF(159227)來舉例,雖然它是全場“軍工純度”最高的指數,但是,從它的重倉股來看,它押注的不單單軍機和民航飛機,還押注了更廣闊的、市場潛力巨大的非航空航天領域。這是一種覆蓋產業鏈核心環節的、兼顧軍民需求、長期主義的價值投資戰略。
軍工領域的投資者,做決策前,應該多研究研究類似航空航天ETF(159227)這樣的指數基金。如果要把這類指數基金當成投資“戰斗機龍頭股”的高效工具,也要仔細研究之后,再慎重決定。
或者,你也可以這么理解,“軍工純度”最高的指數押注的并非是中國短期內生產先進戰斗機的能力,而是在押注中國通過產業力量長期參與全球治理、平衡全球格局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