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如織。茍勇志供圖
湟中水峽盛景。何杰 攝
湟中群加梅花鹿。吳廣林 攝
夕陽下的童夢樂園。李玉清 攝
在河湟大地的璀璨版圖上,西寧市湟中區宛如一顆溫潤明珠,承載著千年文明的深厚積淀,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閃耀著獨特光芒。
這里不僅是卡約文化的發源地,早在青銅時代便孕育了先民的智慧結晶,更素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塔爾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湟中堆繡、千戶營高臺、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從卡約文化根系上生長出的絢爛花朵,在湟中這片沃土上綻放,既承載著先民的智慧基因,又續寫著新時代的文化傳奇。
福谷湟中,既有童夢樂園的夢幻光影與非遺技藝的指尖春秋,也有冷涼果蔬基地的綠浪翻滾與群加林海的負氧離子盛宴。在“以農促旅、以文塑旅、以體興旅、以商活旅、以康助旅”的發展格局下,“農體文旅商康”產業正蓬勃發展、交相輝映。
當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車輪碾過多巴鎮的賽道,這場被譽為“高原上的速度與激情”的賽事,正以其獨特的影響力,激活并融合湟中區“體育+文旅+生態+產業”的發展動能,繪就一幅充滿活力的多維發展圖景。
游園破局:開放式運營激活文旅融合新生態
俯瞰多巴新城,西寧新華聯童夢樂園的彩虹城堡與摩天輪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構成湟中最亮眼的建筑群。
“環青賽的直播,讓樂園的建筑特色得到全景式呈現,品牌曝光度和區域影響力顯著提升。”童夢樂園營銷總監茍勇志在籌備暑期研學活動時難掩興奮:“賽事帶來的不僅是流量的曝光,更實現了觀賽人群向樂園游客的實質轉化。往年比賽期間,多巴區域觀賽者中都會有相當比例走進樂園。”
這座占地23.8公頃、投資45億元的文旅綜合體,自2019年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近460萬人次。2024年12月推行“開放式運營”模式,取消首道門票并僅對具體項目收取費用后,客流較往年同期激增300%-400%。
剛結束高考的趙紫蕊和朋友正在樂園里體驗大擺錘、跳樓機和海盜船等游樂項目,她說:“以往買通票也就玩幾個項目,剩下的項目根本玩不完,現在按需消費,玩法更靈活,還能深度體驗特色民族美食,比以前劃算多了。”這種模式創新不僅吸引人氣,更推動樂園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2024年12月31日的跨年活動兩天吸引近9萬人次入園,帶動周邊綜合收入超500萬元。
步入園區,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海洋館里海豚正隨音樂起舞,情景化室內水樂園的浪花飛濺著歡聲笑語。“今年研學團隊接待量已近70個,價格下調至每人約110元后,訂單量同比激增,暑期還在對接甘肅等地的外省團隊。”茍勇志介紹,童夢樂園與西寧市、湟中區的很多單位合作開展勞模療休養、青年相親會等活動,政企聯動讓文化體驗更具生活溫度。
采收西紅柿。陶然 攝
云上群加一角。賈泓 攝
在抖音平臺搜索“童夢樂園”,可見商業口、運營口等各部門賬號每日直播:海洋世界的青海湖裸鯉及極地生物、民族美食街的美食制作、海洋度假酒店的主題客房……
“目前公司15%員工,近100人主動參與直播,主賬號粉絲量突破6萬,分支賬號日均開播超3小時。”線上工作經理王連萍介紹,這種全員營銷模式形成“線上引流+線下轉化”的閉環生態。
如今的童夢樂園已成為湟中區文旅融合的標桿,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青海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榮譽加身,與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塔爾寺古建筑群等共同串聯成湟中黃金旅游走廊。
當陽光灑在摩天輪的座艙上,這座文旅綜合體正以開放姿態,向八方游客講述著湟中文化與旅游交織的動人故事。
冷涼果蔬:科技賦能引領綠色產業升級路
當“環青賽”選手騎行掠過湟中廣袤的田野,七月的湟中正被陽光織就的金紗覆蓋。8226.67公頃冷涼蔬菜基地如綠色地毯舒展,茼蒿的清香、菜薹的鮮甜、辣椒的辛香在田壟間交織。這片占全省蔬菜產量近五分之一的土地上,每天有超百噸帶著露珠的蔬菜發往全國,讓湟中冷涼果蔬以“綠色有機”的標簽走向全國餐桌。
在西堡鎮南京金色莊園農產品有限公司的夏季草莓園,20個標準化大棚在陽光下泛著銀光,空氣里氤氳著清甜的莓香。“依托高原冷涼氣候和晝夜溫差優勢,我們實現了夏季草莓的反季節供應,每個大棚種植4千株優質種苗,全程執行標準化種植流程。”基地負責人劉痕撥開藤蔓,顆顆飽滿的草莓泛著紅寶石般的光澤。當全國大部分地區草莓退市時,湟中草莓正以錯季優勢搶占市場空白。
魯沙爾鎮朱家莊村的菜薹基地里,采摘工人正將齊腿高的菜薹麻利裝入冷鏈箱。“今天采收的10噸菜薹,50小時后將擺上香港市民的餐桌。”龍財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鐘光言介紹,湟中菜薹口感微甜,在香港市場每公斤售價達18元,合作社與粵港澳大灣區簽訂的菜薹、苦菊等訂單供不應求。
近年來,湟中區依托蔬菜、草莓生產基地,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
多巴玉拉草莓種植基地不僅生產優質草莓,還繁育優質草莓生產苗,供應新疆、廣東、四川等多個省份,今年基地完成升級后,脫毒苗繁育規模將達280萬株,位居全國前列。
攔隆口鎮端巴營村的辣椒基地,建成240棟標準化大棚,年產辣椒2100噸,打造出“一村一品”標桿。
位于田家寨鎮的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將蔬菜種植與科普教育結合,游客可參與從播種到采摘的全流程……
這種“農體文旅商康”融合模式正在湟中遍地開花。數據顯示,湟中區53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2.06萬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突破2萬元。全區已建成2個萬畝露地高原冷涼蔬菜基地、11個千畝基地,成為西寧市主城區的“菜籃子”。
“到2026年,我們將建成全國冷涼蔬菜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引領區。”湟中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嚴麗華描繪著藍圖,湟中冷涼果蔬將以更強勁的姿態活躍全國舞臺。
山林變現:生態資源繪就康養振興共富圖
清晨,群加國家森林公園的云海在山巒間翻涌,紫色杜鵑在晨露中綻放,青海云杉與白樺林釋放的負氧離子撲面而來,這里73.4%的森林覆蓋率,讓每一次呼吸都成為對肺腑的饋贈。
草甸上牛群悠閑踱步,如果幸運還能看見梅花鹿在林間奔跑,山澗溪流倒映著藍天白云,這幅未經雕琢的生態畫卷,正是湟中區群加藏族鄉最珍貴的底色。
在海拔2800米的叢林間,“云上群加”金陵山水項目的94間特色民宿依山而建,藏式木屋的色彩與未來感太空艙的金屬光澤相映成趣。“自今年5月1日試運營以來,周末都是滿房,尤其是西寧市區的客人,他們喜歡這里的自然環境和差異化體驗。”項目副總經理李洋洋介紹,客房設計融入當地文化與現代元素,游艇木屋的45平方米空間讓游客在山林中享受舒適住宿。
在這里,淮揚菜的精致與本地鹿肉的豪放形成奇妙融合。“我們是南京金陵飯店的加盟店,既有江南風味,又有群加特色,浪山露營燒烤尤其受歡迎。”李洋洋說。
來自西寧市的李先生一家正在萌寵樂園與梅花鹿互動,孩子手里的鹿角菜剛從徒步路邊采得。“早上6點看雪山,上午挖野菜,下午在森林里撿松果,這種生活在城市想都不敢想。”他的妻子指著星空露營區,“昨晚我們在這里看到了銀河,孩子說比手機里的動畫還美。”項目開發的多條徒步路線串聯起野菜采摘點與原始森林,游客可隨向導辨識羊肚菌等高原食材,沉浸式體驗“靠山吃山”的生態智慧。
“云上群加”金陵山水項目總投資8168萬元,其中東西部協作資金4500萬元,是江蘇援青的重要成果。項目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讓周邊村民端起“旅游飯碗”。
群加藏族鄉黨委書記張超表示:“群加鄉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動力,特色種植、梅花鹿養殖、民宿露營等產業聯動,形成‘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活力。”
今天的群加,已從偏遠的藏族鄉蛻變為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樂游湟中·森林拾趣”湟中森林徒步游等體育賽事活動讓山野成為運動賽場,參賽者的腳步聲喚醒林海生機;“藏韻群加·全域芳華”全季旅游啟動暨第十屆金露梅旅游藝術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等鄉村旅游活動讓金露梅與鍋莊舞共舞,鄉村在文旅融合中煥發新顏,青山綠水真正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心靈歸處。
(來源:青海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