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警告刷屏澳洲人朋友圈:全球出游正在變危險,日本還傳來驚人“預言”!
這兩天,一條來自澳洲官方的旅行警示,悄無聲息地拉響了這個冬天的第一聲警報。
就在大家還沉浸在打卡京都、橫掃歐洲夏折扣、計劃寒假滑雪的快樂中,澳洲政府突然在Smartraveller平臺發布了——“全球旅行警告”。
不是某個國家,不是某個地區,是——全!球!
澳洲官方發聲:世界變了,出門要“看天色”
這次政府可沒繞彎子,話說得直白又刺耳:“危險已經不再局限于中東,全球任何角落都不再絕對安全。”
背后導火索,是近期美伊之間的緊張升溫。美軍突襲伊朗核設施、伊朗火速反擊,兩架從澳洲起飛的民航客機甚至在半空中被緊急召回。這種“戰爭離我們有點近”的感覺,真不是危言聳聽。
更何況,美國已經率先發布全球旅行預警,澳洲政府這一“跟進”并不意外。現在澳洲外交部明確提醒公民:出國前必須確認航班狀態、核查保險是否有效,并保持對國際新聞24小時關注。
別以為刷一刷旅行vlog就能準備好說走就走的旅行了,這年頭,“世界地圖”已經不再只是風景名勝。
日本又震了,還刷屏了一條“7月大災變預言”
一邊是人禍,一邊是天災。
就在這條旅行警示發出之際,日本那邊也沒讓人省心。
6月初,北海道、釧路等地接連地震,一夜之間新聞全是“6.3級、5.9級、6.1級”的輪番上陣。
可真正讓大家“頭皮發麻”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一條在社交平臺瘋狂傳播的說法:
“2025年7月5日凌晨4點18分,日本將爆發毀滅級地震與海嘯,三分之一國土將被吞噬。”
說出這番話的不是科學家,而是一位叫龍樹涼的日本漫畫家。更巧的是,他曾在舊作中“預言”過某次地震準確無誤,于是大量網友紛紛把這條“災難倒計時”轉發到了各種群聊、評論區,甚至有旅行社因此被游客集體退團。
對此,中國航司香港航空明確表示停飛仙臺航線!
雖說這類夢境預言聽起來玄之又玄,但碰上了官方報告就更耐人尋味——
日本內閣此前自己也發布過“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損失模擬,預估死亡人數接近30萬,經濟損失更是高達292萬億日元。
想去看富士山的、泡溫泉的、拍穿和服寫真打卡的,現在都開始猶豫:這個暑假,日本還能去嗎?
出門旅游,別只帶護照,還要帶上“危機感”
眼下正是澳洲人一年中最熱衷出游的時節,不少人已經把護照和換匯搞定,準備奔赴日本、歐洲、東南亞開啟寒假模式。
但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里,旅行,真的不再只是“拍美照”“吃美食”這么簡單了。
我們總結了9條“救命式旅行建議”,給正在準備出行的你參考:
出發前一定登錄Smartraveller,查清楚目的地風險等級,紅色警戒區不要硬闖;
確認你的旅行保險是否涵蓋突發撤離、戰爭沖突、傳染病等特殊情況;
準備備選航班路線,特別是別選中東中轉航線,能直飛就直飛;
避開示威、游行密集區域,尤其是政治不穩定國家,不要“湊熱鬧”;
存好大使館、領事館緊急聯系方式,別等事發了才慌張找人;
養成“每天刷國際新聞”的習慣,別把風險蒙在鼓里;
前往地震多發國家,記得在行李中備上手電筒、壓縮食品等基礎應急用品;
入住酒店要先找緊急出口和集合點,別圖新奇選“老宅改建民宿”;
遇到海嘯預警,馬上遠離海岸線,不要遲疑觀望。
旅行不再是“浪漫逃離”,而是對現實的應對
過去我們出國,是為了看見世界的美;
而現在,出國也意味著要面對這個世界的“不確定”。
無論是澳洲政府的全球警告,還是日本那場真假難辨的“7月大預言”,都在提醒著我們——
在這個風高浪急的年代,安全感,是最該被帶上飛機的行李。
所以下一次打開訂票網頁時,不妨先問問自己:
“這個地方現在安全嗎?”
“我了解當地的應急系統嗎?”
“我做好Plan B了嗎?”
旅行的本質,是對生活的期待。
此外,
中國游客頻頻被綁架?一句“財不外露”真不是說說而已!
出門旅游圖個開心,但這兩年頻頻爆出的綁架、搶劫、盜竊案件,實在讓人冷靜不下來。特別是對中國游客來說,一不小心高調了點,分分鐘就可能被盯上,出門在外,真的不能只想著“去哪兒玩”,更要想想“怎么回來”。華人游客連續遭綁,駐外使館緊急提醒
眼看暑假將至,不少人已經開始規劃旅行路線。但中國駐南非使館的一則提醒,給這個旅游季潑了盆冷水——最近接連發生中國游客在南非遭遇綁架的事件,手法兇狠,目標明確。
很多受害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生活方式高調,動輒名牌包包、奢侈手表掛身上,朋友圈里曬車曬房曬行程,等于是把自己推到風口浪尖。
在南非這樣的地方,一旦你看起來“有錢”,就容易成為犯罪分子的目標。專家建議,出門在外首先要“看場合”:提前了解當地治安,別住過于偏僻的住宿,盡量白天出門、結伴同行。別圖省錢坐無牌照小巴,也不要隨便信陌生人搭話。
不是聳人聽聞,中國留學生炫富被綁真有其事
“財不外露”這句話,真的不是空穴來風。幾年前,加拿大的一起真實綁架案就狠狠敲響了警鐘。
當時,一位年僅22歲的中國留學生陸某,常年在社交媒體上“曬壕”:開豪車、戴名表、住豪宅,還動不動就是名店打卡照。
結果,有人盯上了他。某天晚上,陸某在多倫多高檔公寓的車庫剛停好車,幾名蒙面男子就沖上來把他劫走。
綁匪顯然不是專業的,綁人后沒多久就暴露了行蹤,還沒來得及開口要贖金就被警方盯上。兩百多名警察、十幾架直升機全面搜捕,最終,陸某在200多公里外的小鎮被救下,綁匪之一還打電話自首了。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綁架的“靈感”,居然來自陸某的朋友圈。
社交媒體是把雙刃劍,分享生活沒錯,但曬多了、曬貴了,很容易被人當成目標。你以為是在記錄生活,別人眼里卻是“誰的錢好搶”。
歐洲旅游不綁你,但偷你是真的常見
別以為只有在南非、南美這些地方才不安全。在不少人心目中“浪漫又安全”的歐洲,其實也藏著不少風險。最近有項數據分析指出,扒竊最嚴重的歐洲國家排名前三的是: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
特別是羅馬、巴黎、巴塞羅那這些大熱景點,幾乎是扒手的天堂。游客沉浸在藝術和美景里,背包一晃,錢包、手機就沒了。很多中國游客有過“到了景點就被偷”的經歷,甚至有人說,“不被偷一次,感覺都不算來過歐洲”。
面對這些“明搶暗偷”的套路,最靠譜的應對方法還是:把貴重物品鎖在酒店保險箱里,身上只帶必要證件和少量現金。背包最好是拉鏈斜挎,放錢包和護照的位置要貼身,手機也別隨便放在外衣口袋。
吃飯時別把包掛在椅背上,拍照也別背包亂放。有些人還喜歡把護照、現金、銀行卡放一個包里,一旦丟了就是“全軍覆沒”,真是教訓慘痛。
最后的提醒:別讓“曬生活”變成“曬獵物”
每一次出門在外,都是一次公開暴露在陌生環境里的旅程。而安全這件事,從來不是運氣好就可以避開的。
你在朋友圈里曬出的豪車、手表、奢侈品牌,不僅吸引了點贊和羨慕,也可能引來壞人的“關注”。你以為只是在展示生活品質,別人卻已經在盤算該怎么下手。
所以,別把“低調”看作一種委屈,它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旅行可以盡情享受,但務必要記得那句老話:走得再遠,也得平安回來。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更多新聞熱點追蹤
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