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吳善柳的廣西小伙,人生走得有點 “偏鋒”。為了上清華,他復讀 9 年、考了 10 次高考,期間拒了北師大、中山大學、北大醫學部等 9 所名校。
2014 年,32 歲的他終于以市理科狀元身份走進清華,4 年后畢業時已經 36 歲。如今在鄭州一所民辦中學教數學,月薪 4000 塊 —— 這數兒,連清華畢業生平均薪資的零頭都不到。這事聽著挺魔幻,背后藏著不少值得琢磨的事兒。
從 “考霸” 到清華生:一場孤注一擲的人生豪賭
吳善柳的故事,說起來像電視劇里的情節。2000 年第一次高考沒考好,復讀一年上了北京交通大學,本該順順當當畢業找工作,結果大二去清華參觀了一趟,回來就變了心。“當時看著清華的校園,心里突然就覺得,這才是我該來的地方。” 他后來回憶說。
可現實沒那么浪漫。從交大退學后,他一頭扎進復讀班,這一扎就是近十年。2007 年考上北師大,不去;2009 年中山大學錄取,拒絕;2011 年北大醫學部拋來橄欖枝,還是搖頭。旁人覺得可惜:“多少人擠破頭都進不去的學校,你說不去就不去?” 他卻鐵了心:“非清華不讀。”
2014 年,32 歲的他終于考了 680 分,成了清華電氣專業的學生。在學校里,他跟小自己十多歲的同學一起上課,每天凌晨 5 點起床泡圖書館,晚上實驗室關門才回宿舍。“那四年,感覺把這輩子的書都讀完了。” 他說。可等到畢業找工作時,現實給他潑了盆冷水 —— 考公超齡,大廠嫌他年齡大,最后只能去民辦中學當老師。
4000 元月薪的落差:理想很豐滿,現實有點 “骨感”
說出來可能讓人吃驚:2025 年清華本科畢業生平均起薪少說也有 1.6 萬 - 2 萬元 / 月,可吳善柳每月到手只有 4000 塊。這差距咋來的?
年齡是道坎兒。36 歲才走出校門,哪個企業愿意花時間培養一個 “大齡新人”?互聯網、金融這些高薪行業,簡歷篩都不篩就 Pass 了。職業選擇也受限。民辦中學本來薪資就不高,雖說他帶高考班有經驗,自創的 “吳氏解題法” 也挺受學生歡迎,但漲薪速度跟不上物價漲速。
有人替他算過一筆賬:如果他 2001 年正常從北交大畢業,27 歲就能當老師,干到現在怎么也是骨干教師,收入、地位都比現在高。可他卻把十年青春耗在了考場上,值不值?
爭議背后:一張文憑換十年光陰,到底劃不劃算?
這事一傳開,大家都議論紛紛。
有人說他 “浪費教育資源”。復讀這么多年,占著公立學校的名額,享受著學費減免,相當于擠掉了其他學生的升學機會。“你追求夢想是你的事,但憑啥讓別人為你的執著買單?” 有網友這么說。
也有人佩服他的堅持。“多少人活到中年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啥,他至少清楚自己的目標,還真就做到了。” 支持者覺得,他的經歷是對 “名校崇拜” 的一種另類解構 —— 就算上了清華,人生也未必按 “成功學” 劇本走。
教育專家則看得更透:“這本質上是個人選擇,但折射出社會對‘成功’的單一評判標準。如果名校是唯一出路,那沒考上的人怎么辦?”
如今的他:在爭議中活成了另一種 “答案”
如今的他,倒是過得挺坦然。每天備課、上課、帶學生刷題,偶爾在抖音開直播分享高考經驗,評論區總有人問:“復讀十年后悔嗎?” 他總是笑著說:“后悔不至于,但如果重來一次,可能會選條更‘穩當’的路。”
薪資不高,但他覺得 “夠用就行”。課余時間給留守兒童免費補課,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我不是鼓勵大家復讀,而是想告訴你們,考不上好大學,人生也不會‘完蛋’。”
有人說他 “活明白了”,也有人覺得他 “向現實低頭”。但不管怎么說,他用十年時間換了一張清華畢業證,又用五年時間明白了 “成功” 不止一種定義。或許,這就是屬于他的人生答案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