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為深入挖掘和保護廣西特色農產品資源,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廣西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組建專家團隊歷時多年,組織編著8本科普著作,分別為《融水田鯉》《全州禾花魚》《桂平黃沙鱉》《欽州石金錢龜》《防城港金鯧魚》《憑祥石龜》《北海象皮螺》《廣西特色淡水魚養殖新模式》。這一系列著作專注于廣西農產品地理標志,對當地特色農產品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記錄人文歷史、總結技術操作規范,在保護民族農業、傳承地域文化等方面意義深遠。
專家團隊現場調研。張秋明攝
著作深入探究廣西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細節,分析了不同產地環境對農產品品質的影響,并將這些寶貴經驗總結為操作規范。例如,在介紹融水田鯉時,詳細闡述了當地獨特的稻田養殖模式,如何利用稻田生態系統實現魚稻共生,既保證了田鯉的天然品質,又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通過對這些技術的總結與推廣,能夠有效保護產品的品質特色,傳承傳統生產技藝,維護農產品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確保這些特色農產品在未來得以持續穩定發展。
專家團隊與村民進行交談。張秋明攝
廣西各地區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圍繞特色農產品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習俗。一些地方以當地特色農產品為主題舉辦盛大的節慶活動,如全州地區圍繞禾花魚舉辦的禾花魚節,在收獲季節,村民們舉行傳統祭祀儀式,感恩大自然的饋贈,隨后開展抓魚比賽等民俗活動,場面熱鬧非凡。這些科普著作記錄了類似的文化習俗,將其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傳承下來,讓后人能夠領略到廣西獨特的農耕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在編寫科普著作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資料收集階段,專家深入研究散落于各地的縣志、古籍等零散資料,這些資料由于年代久遠、保存不善,查閱難度極大。同時,為獲取第一手資料,團隊成員深入鄉村,走訪當地老人,搶救性挖掘那些即將失傳的民間農業知識。在對憑祥石龜的調研中,團隊成員多次深入憑祥當地的養殖戶家中,與經驗豐富的養殖戶交流,詳細了解石龜的養殖歷史、傳統養殖方法以及當地的市場情況。經過大量的實地調研與資料整理工作,團隊力求全面、系統、準確地呈現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農產品信息,實現文化傳承與知識傳播的目標。
開展科普著作贈送活動。張秋明攝
目前,系列著作已作為學生教育教學的優質輔助教材。近年,廣西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積極開展贈書活動,在新生入學時為每一位新生贈送科普著作。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著作,能夠系統全面地掌握廣西農產地標的特色品牌標準化技術。(韋小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