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馬仕錦 記者 李楠)日前,南京曉莊學院商學院“紅脈鑄魂 鄉鏈賦能”——鄉村產業經濟融合高質量發展調研團深入南京市六合區、江寧區的典型鄉鎮,開展系列調研實踐。團隊聚焦鄉村產業經濟,探尋產業融合創新路徑。
7月初,調研團首赴六合區,實地探訪金牛湖野生動物園與池杉湖濕地公園,解碼“生態+文旅”引領的產業融合新實踐。在金牛湖,同學們不僅沉浸于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場景,更見證了生態根基與旅游服務業成功聯動的生動樣本。比如,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發展科普教育與特色旅游,有效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等配套服務產業蓬勃發展,并顯著提升了對本地農產品的消費需求,為鄉村注入文旅新活力,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社會效益的多元轉化。
池杉湖濕地公園則精妙呈現“濕地保護+鄉村振興”的閉環產業鏈。千畝“水上森林”通過游船觀光、濕地科普等項目引流,精準激活了當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鏈條,游客在體驗后樂于購買當地生態農產品、特色加工品,成為“后備箱經濟”的生動體現,形成“生態保護—游客體驗—農產品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是生態資源驅動多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
隨后調研團重點調研了江寧佘村與觀音殿村,探訪以文化為核心的“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模式。佘村依托山水資源,創新將傳統手工業與文旅體驗深度融合。比如,引入“苧麻編織”非遺項目,于潘氏老宅打造沉浸式手工藝體驗工坊;盤活當地閑置農房構建“一戶一特色”的“佘村十二食”民宿集群;巧妙利用廢棄石灰窯改造窯烤面包坊,結合咖啡文化形成“工業遺存+時尚消費”新場景,新鮮出爐的面包與特色咖啡成為游客“后備箱”中的熱門伴手禮;培育騎行、繪畫、文創等主題業態,年接待游客54.5萬人次、總營業額約3500萬元的亮眼成績,充分證明了文化賦能下,手工業、現代服務業等多業態聯動對驅動鄉村經濟的強大效能。
觀音殿村定位“自然生態文化”,在保留鄉村原貌基礎上,打造非遺民俗市集(引入金箔、陸郎茶干等特色加工產品),設立村民手工市集銷售老棉鞋、布藝等鄉土手作,吸引匠人回歸;同時引入星空泡泡屋、現代農業課堂等元素,不僅為游客提供豐富多元的體驗,更有效促進了傳統手工藝傳承、提升了生態農產品的價值,構建起各產業互促共榮的振興生態。
據悉,此次調研既錘煉了青年學子的專業素養與家國情懷,培養心系鄉土的復合型人才,又通過扶智培訓提升了村民的產業技能與市場意識。
(通訊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