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4時00分,城市還沉浸在夢鄉之中,遂寧工務段營山線路車間的會議室卻燈火通明。“今日施工區段為達成線上行5+400-6+100 ,原鎖定軌溫左股39℃、右股39℃,計劃放散到設計鎖定軌溫左股29℃、右股29℃ ,龍口總位移量27.612mm”車間技術員楊源林正在進行施工前最后的技術交底,20余名作業人員身著反光馬甲,緊盯著投影屏幕上的個點位移數據,認真記錄著關鍵信息。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為鋼軌“減壓”的特殊戰斗——無縫線路應力放散作業即將打響。
無縫線路通過將25米標準軌焊接成1 - 2公里的長軌條,有效提升列車運行平穩性,但軌溫變化引發的“溫度應力”卻成為潛在隱患。當既有鎖定軌溫過高時,冬季氣溫較低會誘發斷軌事故。此次作業就是將鎖定軌溫過高地段調整至設計鎖定軌溫允許的±5℃范圍內,消除因季節溫差變化導致鋼軌應力集中造成脹軌和斷軌風險。
(作業人員進行龍口鋸軌開斷 )
4時55 分,“天窗”命令下達,施工正式開始。在頭燈的照射下,作業人員迅速分組行動。龍口組迅速完成開斷,扣件拆除組使用內燃機動扳手,對放散地段的扣件進行松卸。緊接著滾筒鋪設組接力上陣。特制的滾筒以每10米間距快速布設,為鋼軌“架起軌道”,確保鋼軌伸縮時保持橫向穩定。此時,軌溫計顯示作業軌溫26℃,施工負責人柏光強立即下令啟動撞軌作業。
5時30分,撞軌組成方、達方8名作業人員合力推動撞軌器,沿著鋼軌縱向反復撞擊。為確保應力均勻釋放,作業人員還需同步使用紫銅錘敲擊鋼軌,每一次撞擊都伴隨著沉悶的轟鳴,軌腰上的位移觀測點開始出現細微變化。“K6+000位移量4mm、K5+900位移量8mm、K5+800位移量11mm...,K5+710龍口總位移量27.612mm,接近目標值!”各處測量員緊盯軌枕上的刻度標記,通過對講機實時通報數據。
(達方作業人員進行撞軌作業 )
6時00分,合龍時刻到來。當放散處鋼軌伸縮量達到設計要求時,焊接組迅速就位。將兩段鋼軌熔接成一體。隨后,打磨機對焊縫進行粗磨、精磨,使軌面平整度誤差控制在0-0.3mm以內。此時,汗水早已浸透了作業人員的衣衫,防護面罩上布滿水霧。
6時30分,安全檢查組啟動“地毯式”排查。同時使用軌檢儀對軌距、水平、高低等幾何尺寸進行測量,確保軌距誤差控制在+4mm、-2mm以內,水平差不超過4mm。每發現一處扣件扭矩不足或膠墊錯位,立即進行整改,確保萬無一失。
6時55分,隨著最后一組扣件復緊到位,施工進入收尾階段。作業人員將拆除的軌距拉桿、舊扣件等物資清點回收,對施工地段進行最后一次全面檢查。此時,東方已泛起魚肚白,連續奮戰3個小時的作業人員臉上雖顯疲憊,眼神中卻透著完成任務的堅定。
7時25分,“天窗”時間完畢,線路順利開通。鐵路工務人用專業與堅守,為鋼軌卸下“重負”。他們在黑暗中作業的身影,如同守護鐵路安全的“夜行者”,用汗水和責任詮釋著新時代鐵路人的擔當。當第一縷陽光灑向鐵軌時,他們又將奔赴下一個戰場,繼續為鐵路運輸安全保駕護航。(圖片由聶舜 王澤杰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