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7 日凌晨,杭州打鐵關的一處住宅內,知名教育學者、歷史學者、作家傅國涌因突發心梗,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 59 歲。這一噩耗如晴天霹靂,瞬間在文化圈中炸開,令眾多朋友和讀者難以置信。
傅國涌的兒子傅陽向媒體證實了這一悲痛的消息,并哽咽著透露了當時的細節。事發時正值半夜,他就在家中陪伴在父親身邊。心梗的發作毫無征兆,極其突然,即便家人近在咫尺,卻無力回天。家中瞬間被陰霾籠罩,傅國涌的妻子更是難以承受這殘酷的現實,因悲傷過度而情緒崩潰,緊急被送往醫院急救。
就在前一天,傅國涌還在更新自己的朋友圈,滿心歡喜地宣傳即將重版的《尋找語文之美》。誰能想到,這竟成了他與外界的最后一次 “交流”。他的離去太過猝不及防,文化圈的朋友們得知后,第一反應皆是震驚與惋惜。知名評論家徐迅雷發朋友圈感慨:“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大家紛紛在社交平臺上緬懷這位杰出的學者,出版家老六張立憲曬出珍藏的傅國涌著作,贊嘆 “老傅此生著述甚豐,育人無數!”
傅國涌 1967 年出生于浙江溫州樂清,童年和少年時期,他生活在雁蕩山腳下的小村莊,那里物質匱乏,書籍更是稀缺。但他對知識的渴望如熊熊烈火,難以熄滅。母親托大舅從寧波運來用于包梨子的舊報刊,成了他每年最珍貴的精神食糧。1978 年,進入中學的傅國涌一頭扎進古典小說的世界,隨后,中外文學作品不斷拓寬他的視野。上世紀八十年代,走出大山的他,閱讀興趣逐漸從文學轉向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歷史,海量的閱讀為他日后在近代史研究領域的深耕奠定了堅實基礎。
傅國涌的職業生涯豐富多彩。1986 年,他進入溫州教育學院中文系學習,次年 9 月,便站在了故鄉雁蕩山一所鄉村中學的講臺上,教授語文和歷史。盡管僅三個學期后他就離開了講臺,但對教育的熱愛從未消退。此后,他經歷了 “十年苦讀”,一邊在企業工作,一邊堅持求學寫作。隨著學識日益深厚,他毅然辭職,全身心投入寫作,佳作頻出。
2003 年,傅國涌的 48 萬字巨著《金庸傳》出版,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轟動一時,成為他的成名作,讓無數癡迷武俠小說的讀者對金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被其筆下的金庸形象深深吸引和折服。自 1999 年起,他在《書屋》《隨筆》《東方》《老照片》《文匯讀書周報》等數十家報刊雜志發表大量文章,累計近 200 萬字。他的著作除《金庸傳》外,還有《葉公超傳》《尋找中國之美》《百年尋夢》《追尋失去的傳統》《發現廿八都》等。
除了在歷史研究和寫作領域成績斐然,傅國涌還是時事評論的高手,在文史領域以寫作速度快著稱。他積極關注社會大是大非問題,秉持獨立批判精神,深刻揭示社會深層次矛盾。他認為,歷史寫作需要長時間積累資料,過程就是尋找真相的過程。
在兒童母語教育方面,傅國涌同樣貢獻卓越。他陸續出版《美的相遇》《新學記》《尋找語文之美》《尋找古詩之美》《尋找中國之美》《少年日知錄》等教育著作,并設計了 “與世界對話” 兒童母語課程。他期望孩子在 3 年內接觸約 1000 位古今中外作者和經典文本,涵蓋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等領域,助力孩子開闊視野,擁抱更廣闊的世界。他還結合自身經驗,建議家長讓孩子閱讀古今中外經典作品,以對抗時代焦慮。
2017 年秋天,傅國涌做出重要決定,重返暌違三十年的講臺,投身兒童教育第一線。2021 年 5 月,央視頻播放的教育紀錄片《教書匠》第十一集 —— 傅國涌專輯,真實記錄了他與孩子們互動交流的珍貴瞬間。在 2021 年最后一條微博中,他寫道:“著書是一個消磨歲月的事業,也是考驗一個人耐心、信心的事業。其實比著書耗費更多時間的是讀書。所以,我常說:‘畢生事業是讀書’,著書還在其次。” 這體現了他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書的熱愛。
傅國涌一生筆耕不輟,育人無數,他的作品影響了全國各地眾多讀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為兒童教育帶來新的思路和活力。如今,他的突然離世,讓文化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璀璨之星。但他留下的豐富著作和深刻思想,將如同明燈,繼續照亮人們在求知和育人道路上前行。愿傅國涌老師一路走好,他的精神永遠被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