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及乙肝,想必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問題。
首先要做一個澄清,和乙肝患者共同學習、工作等生活中的一般接觸,例如:同一辦公室工作、面對面談話、同宿舍居住,一起吃飯,握手等直接的皮膚觸碰,不會傳染乙肝。
但是,如果你本人沒有乙肝抗體了又和乙肝患者共用注射器,無保護性行為,公用剃須刀/刮眉刀,不規范的紋身、打耳洞、醫美等,是會大大增加感染乙肝的風險。
01
大學生是乙肝的高危人群嗎?
乙肝是一種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傳染病,可導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盡管我國在乙肝疫苗接種和母嬰阻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有一類人群要重視,那就是大學生。
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統計大學生是乙肝感染高危人群。
02
大學生為何成為乙肝感染高危人群?
1.疫苗接種率不足,免疫屏障薄弱
乙肝疫苗普及較晚:我國自2002年才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免疫規劃,而目前的大學生(尤其是1990-2005年出生的人群)可能未全程接種或抗體水平不足。
抗體自然衰減:乙肝疫苗的保護期通常為10~15年,許多大學生未進行抗體檢測或加強接種。
2. 高風險行為增加感染機會
不安全性行為:乙肝可通過性傳播(尤其是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而大學生正處于性活躍期,部分人缺乏防護意識。
共用個人物品:如剃須刀、牙刷、耳釘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若被HBV污染,可能造成傳播。
不規范美容/醫療行為:如紋身、打耳洞、修腳等,若器械消毒不徹底,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3. 集體生活增加暴露風險
宿舍、食堂等密集環境:雖然乙肝不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但共用餐具、親密接觸(如接吻時口腔破損)可能增加風險。
運動受傷或外傷:籃球、足球等運動中若發生皮膚破損出血,可能因接觸感染者的血液而傳播。
4. 健康意識不足,篩查率低
忽視乙肝檢測:許多大學生未進行乙肝五項檢查,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或是否有抗體。
對乙肝認識錯誤:部分人誤以為乙肝只通過母嬰傳播,忽視了血液和性傳播的風險。
03
如何防止被乙肝病毒“侵略”
接種疫苗,防乙肝:積極接種乙肝疫苗,在接種疫苗前可做乙肝抗體檢查,如果抗體滴度低于10mIU/mL,或乙肝表面抗體陰性,則需要重新接種乙肝疫苗。
成年人可按照常規的乙肝接種程序(0、1、6月)接種3針20μg乙肝疫苗,進行補打乙肝疫苗,全程需要大約半年的時間;或選擇接種60μg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只需要1-2針,1—2個月就可以完成全程接種。
避免高風險行為:安全性行為,使用避孕套,減少性傳播風險;不共用個人物品,如剃須刀、牙刷、指甲刀等;選擇正規機構,紋身、醫美等需確保器械嚴格消毒。
提高安全意識:
定期體檢,每年檢查乙肝五項檢查,確??贵w有效。
學習乙肝知識,了解傳播途徑,消除對乙肝感染者的歧視。
學校的責任
全國各個高校應加強校園乙肝疫苗接種管理:例如,高校可組織免費抗體檢測和疫苗接種,為學生營造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
定期開展健康教育:通過講座、宣傳冊等方式普及乙肝防治知識,提高高校學生對乙肝危害的了解和認知,糾正錯誤認知。
乙肝感染學生支持:為乙肝感染學生建立健康檔案,定期提醒復查肝功能、HBV-DNA等指標。
提供專業的醫療咨詢,對需要長期服藥的學生,校醫院可協助藥物保存(如冷藏藥品)。
開設匿名心理咨詢,幫助感染學生應對疾病的恐懼、社交焦慮(如擔心被排斥)等。
對病情不穩定的學生,提供請假便利(如定期復查或治療期間),課程調整(如避免劇烈體育課)考試延期申請(如急性發作期)。
提供畢業后的就業指導和法律援助。
乙肝可防可控,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疫苗科普課堂
點擊“在看” 轉發分享
一起懂苗苗,打苗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