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通訊員 王友黎 胡鈴鈴 記者 向博)在安康市平利縣長安鎮中壩村,提起李海霞,鄉親們會豎起大拇指。這個看似普通的農家婦女,用二十多年的堅守,演繹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
2000年,23歲的李海霞做出了一個讓全家人都反對的決定——嫁給同鎮的凌家。“那家人太特殊了,你嫁過去要吃苦的!”家人苦口婆心地勸。確實,凌家公公婆婆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小叔子是中度聾啞人,小姑子患有小兒麻痹癥,只有初中文化的丈夫是這個家唯一的“頂梁柱”。
但“傻姑娘”李海霞鐵了心,義無反顧堅持自己的選擇。從小作為家中長女的她,似乎早就習慣了照顧他人。“我不去,誰去呢?”這句樸實的話語,成了她后來二十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婚后的生活比想象中更忙碌。每天天不亮,李海霞就起床張羅一大家子的早飯。婆婆有心臟病,一次在賣菜時突然暈倒。住院期間,李海霞醫院家里兩頭跑,給婆婆擦洗、喂飯,照顧得無微不至。鄰床的病友羨慕地說:“你這兒媳是小棉襖,比閨女還貼心!”
最讓人動容的,是她“長嫂如母”的擔當,對小叔子一家的照顧。聾啞的小叔子娶了個同樣聾啞的媳婦,溝通都是問題。李海霞不僅幫他們申請低保、蓋新房,更在弟媳兩次懷孕生產時全程照料。孩子出生后,她又當起了“臨時媽媽”——喂奶、換尿布、教說話......
“孩子們剛開始連‘阿姨’都叫不清楚。”李海霞回憶道。為了讓兩個侄子克服語言障礙,她把孩子接到自己家,每天教他們發音,帶他們和村里的孩子玩耍。如今孩子們不僅說話流利,學習成績也不錯。
有人問李海霞:“這么多年,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她笑著說:“我不是超人,只是見不得家人受苦。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再累也值得。”如今,這個曾經困難重重的大家庭日子越過越紅火。2023年,李海霞榮獲“安康好人”稱號。
在這個家里,她是兒媳、是嫂子、是伯母、是“臨時媽媽”,但唯獨很少做自己。可正是這份“忘我”的付出,讓這個特殊的家庭綻放出幸福的光芒。李海霞用行動證明:最打動人心的,往往就藏在這些平凡的不凡堅守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