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defencesecurityasia》報道,埃及正式啟用中國制造的HQ-9B遠程防空系統。
這一動作標志著中埃軍事合作正在從單一平臺采購,邁向更深層次的體系化戰略協作。
中國的HQ-9B系統具備強大的彈道導彈和高空目標攔截能力,其本身就已堪比俄制S-400和美制愛國者。
更重要的是,這筆交易背后顯然不只是買一套導彈那么簡單。
在中東這片充滿博弈的土地上,埃及這個長期被美國視為“二等盟友”的國家,正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戰略自主的新篇章。當埃及正式啟用中國制造的HQ-9B遠程防空系統時,外界看到的不僅是一款先進武器的落地,更是中埃軍事合作從單一采購邁向體系化協作的關鍵轉折。這種轉變背后,既有對美國技術封鎖的無聲抗議,也有對中國軍工體系的深度信任,更折射出埃及在大國博弈中尋求破局的智慧與勇氣。
被鎖死的“二等盟友”困境
作為美國在中東僅次于以色列的第二大軍事援助對象,埃及每年能獲得約13億美元的軍援,但這筆錢背后卻藏著重重枷鎖。以埃及空軍主力F-16機隊為例,美國至今拒絕提供AIM-120中程空空導彈的使用權,導致埃及戰機在面對以色列F-35I時連超視距作戰的資格都沒有。
更諷刺的是,埃及斥巨資購買的法國“陣風”戰機,也因法國顧忌以色列立場,至今無法配備MBDA流星導彈。這種“武裝殘缺”的狀態,本質上是美國推行“以色列優先”原則的必然結果——在中東,美國的盟友永遠要為以色列的絕對優勢讓路。 這種困境在政治層面同樣顯著。2023年,美國以埃及未滿足“釋放政治犯”等條件為由,扣留了8500萬美元軍事援助。這種將軍援與內政掛鉤的做法,讓埃及深刻體會到“二等盟友”的無奈。
中國軍工的“降維打擊”
在埃及尋求破局的關鍵時刻,中國軍工展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姿態。HQ-9B遠程防空系統的列裝,徹底打破了埃及空防體系的困局。這款射程達200公里、具備彈道導彈攔截能力的系統,性能可與俄制S-400和美制愛國者相媲美,而價格卻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二。更重要的是,中國提供的不是孤立的武器平臺,而是一整套互聯的戰場體系——從預警機、指揮車到殲擊機、無人機,中國能輸出的是覆蓋偵察、指揮、打擊、防御的完整鏈條。
這種體系化優勢在今年春天的“文明之鷹”中埃聯合軍演中得到充分驗證。中方派出運油-20、空警-500等關鍵裝備,與埃及空軍進行空中加油、協同防空等課目訓練,甚至實現了殲-10C與埃及米格-29的混合編組作戰。這種深度融合的演練,讓埃及軍方看到了構建現代化空防網絡的可能性。當運油-20、殲-10C和空警-500組成編隊飛越金字塔時,那就是一支能執行戰略任務的空中力量。
戰略自主的“中國答案”
埃及選擇中國裝備,本質上是對戰略自主的追求。與美國軍售的重重限制相比,中國提供的合作模式充滿誠意:不僅不附加政治條件,還支持本地化生產、技術轉讓和人員培訓。以K-8教練機為例,埃及不僅實現了本地組裝,還培養出了自己的維護團隊,這種“授人以漁”的方式讓埃及感受到了真正的尊重。
這種信任正在催生更大的合作。繼HQ-9B之后,埃及對殲-10C和殲-35的采購傳聞持續升溫。特別是殲-35,其隱身突防能力和與HQ-9B的協同作戰潛力,被視為對抗以色列F-35I的關鍵。更值得關注的是,埃及正謀求獲得整套技術甚至本地組裝能力,這意味著中埃合作可能從裝備采購升級為工業體系的深度綁定。
這種轉變的深層邏輯,是埃及對國際格局的清醒認知。在伊以沖突中,以色列F-35I的實戰表現讓整個中東意識到隱身戰機的威脅,而美國卻拒絕向埃及提供F-35A。與此同時,中國裝備在印巴空戰中的亮眼表現(如紅旗-9BE成功攔截印度導彈),讓埃及看到了可靠的替代選項。美國維持以色列優勢的做法,正在將盟友推向中國。
如今的埃及,正站在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從HQ-9B的列裝到殲-35的傳聞,這些動作背后是一個國家對命運自主的執著追求。當埃及軍方用中國裝備重構空防體系時,他們不僅是在提升戰斗力,更是在向世界宣告: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二等盟友”也能走出自己的路。這種選擇的智慧,或許比任何武器都更具戰略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