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餐廳》的招牌掛到非洲大陸,觀眾期待的是一場美食與文化碰撞的盛宴,然而《中餐廳9》播出至今,縈繞在觀眾心頭的卻是揮之不去的疲憊與困惑:為何前三期過去了,餐廳大門仍緊閉未開?
節目組設置的“當地餐廳打工”環節,合伙人辛苦付出卻遭遇零酬勞對待,首期便為這趟非洲創業之旅蒙上一層陰影。
隨后超市采買的困境更令人窒息:物資堆積如山卻無運輸工具,林大廚焦灼中苦等貨車的身影,成為節目效率困境的縮影。
前三期總計近270分鐘的節目體量里,真正涉及餐廳核心籌備環節——菜品研發、菜單制定、服務培訓的時長,占比不足17%。
岳云鵬作為飛行嘉賓短暫到訪,其敏銳觀察點出了節目癥結:“一個餐廳最重要的是六個方面——定菜品、試菜、做菜單、餐廳的溫度、菜品質量和服務質量。”
然而鏡頭呈現的,卻是林大廚獨自肩負起采購重擔:從菜市場的新鮮食材到超市的鍋碗瓢盆、瓶瓶罐罐的調料,事無巨細均需他親力親為。
當這位專業廚師既要深入市集精挑細選,又要返回廚房埋頭烹飪時,觀眾不禁質疑:其他合伙人的核心價值究竟何在?
節目組在后勤保障上的疏漏更顯致命,明知非洲當地采購正宗中式調料與特定廚具困難重重,卻未提前從國內調運充足物資。
播出內容顯示,后續所需的部分關鍵原料仍要從中國超市千里迢迢運來,籌備期因此被無謂拉長,合伙人的精力在漫長的等待中徒然消耗。
這種“明知山有虎”卻準備不足的姿態,被觀眾無奈評價為“沒苦硬吃”。
人員分工的嚴重失衡進一步加劇了觀感上的不適,黃曉明作為核心合伙人,本應承擔統籌協調之責。
可鏡頭捕捉到的是眾人忙碌時他與尹浩宇姍姍來遲,抵達后不久又帶著大隊人馬再赴超市——采購基礎食材是否需要如此興師動眾?
當林大廚在廚房揮汗如雨、姜妍前后奔忙支撐運營時,某些成員不合時宜的“輕松感”與“眼里沒活”的狀態形成了刺眼對比。
沈月與翟瀟聞頻繁出現的無具體情境支撐的“哈哈哈哈”笑聲,在緊張籌備氛圍中更顯突??斩?,徒增尷尬。
下期預告中,尹浩宇作為服務新人上錯菜的片段,更引發了觀眾對餐廳口碑的深切憂慮。
在陌生市場建立信任本就艱難,任何服務環節的疏漏都可能被放大,當節目組將“試錯”過程作為看點呈現時,無形中也讓觀眾為餐廳的生存捏了一把汗。
美食綜藝的核心魅力在于美食的創造過程與文化的真實交融。
觀眾渴望看到的是林大廚爐火純青的技藝展示,是姜妍巧妙構思的菜單誕生記,是合伙人齊心協力克服異國創業難題的智慧火花。
然而《中餐廳9》前三期,將大量篇幅耗散在重復低效的采購奔波與缺乏實質推進的瑣碎環節中,林大廚與姜妍透支般的付出,反襯出團隊協作的結構性失調。
《中餐廳》系列曾以明快節奏與美食治愈力贏得喜愛,如今在非洲廣袤土地上,節目卻迷失于自我營造的冗長籌備敘事里。
當觀眾耐心在無謂的等待與失衡的忙碌中消磨殆盡,當專業廚師困于采買雜務而無法盡情施展廚藝光華,這趟承載著文化交流愿景的非洲之旅,亟需找回“以美食為本”的初心。
畢竟觀眾真正渴望品嘗的,是美食帶來的愉悅與文化觸動的驚喜,而非一盤盤因準備不足而錯失火候的“夾生菜”。
當后廚的煙火氣被采購清單的瑣碎淹沒,當文化碰撞的期待消磨于低效循環,我們是否該重新思考:一檔美食綜藝真正的靈魂,究竟系于食材的輾轉尋覓,還是系于掌勺者灶臺前那專注而篤定的眼神?
您認為《中餐廳9》目前呈現的節奏和分工問題是否影響了您的觀看體驗?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真知灼見。
圖源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