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國交手之后,伊朗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近日有消息稱,伊朗已完全脫離美國的GPS,全面轉向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美國信號現已在伊朗境內完全關閉。
【伊朗脫離GPS全面轉向北斗】
要知道,過去30多年來,伊朗一直用的都是美國的GPS導航系統,而在此次以伊沖突中,伊朗意識到了自己的脆弱性,因為美國隨時可能禁用衛星導航,從而影響導彈制導和軍事行動。
更明白點說,這就相當于靠美國的系統打美國,終歸是“在敵人手里借刀子”,隨時可能被反咬一口。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GPS不就是個普通的導航系統嗎?怎么可能有這么大作用。這顯然是對導航系統的了解不夠。
在信息化戰爭時代,導航系統是軍隊的“神經中樞”,打個比方,它就是導彈的“眼睛”、坦克的“耳朵”、無人機的“方向盤”。一旦導航被干擾、被關閉,整個作戰體系都會陷入癱瘓。
所以伊朗要脫離GPS,找個新的系統,是遲早的事。問題是,全球能替代GPS的,有幾個?
歐洲方面倒是有一個伽利略系統,歐盟對該系統期望極大,投資了近30億歐元進行研發,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也曾參與過該系統的開發,在2004年的時候與歐盟簽署合作協議,投資了近2億多歐元,不過后來遭到了美國的多方面施壓,項目合作就此告吹,直到目前,歐洲的伽利略系統還沒完全成熟。
而俄羅斯方面也有一個格洛納斯系統,該系統雖然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點:覆蓋率小且定位精度低。就連俄羅斯人自己也覺得難用,在此次的俄烏沖突中,也很少見到俄軍使用格洛納斯終端。伊朗自然就更不會用了。
【中國的北斗系統更加可靠穩定】
相比之下,中國的北斗系統無論是在穩定性、覆蓋率以及定位精準度等方面,都十分強悍。
不僅已實現全球覆蓋,特別是在亞太、中東方向,信號強、精度高;而且北斗具備厘米級、甚至毫米級的高精度定位能力,能夠實現亞太地區全天候、高頻次、低延時的導航服務。對于伊朗而言,這意味著導彈打得更準、部隊調度更快、作戰體系更穩。
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北斗系統的掌控權完全握在中方手里。無論是芯片、算法還是基礎設施都是中國自主研發,具備真正的“獨立主權”,能最大程度避免在關鍵時刻被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制約或干擾。從系統安全以及保密性來看,都是伊朗最為需要的。
而且,中國不像美國那樣搞“制裁政治”,對伊朗不搞技術封鎖,也不附加政治條件,這種“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無疑更讓伊朗安心。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伊朗這次有可能斷開GPS,完全轉向北斗,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斷舍離”,更是一次重大的戰略對接。
畢竟北斗系統并非“隨便接入”的民用網絡,它的軍用授權、信號配套、系統支持,需要中方的深度參與。這也意味著,伊朗與中國在軍事技術層面的合作,將進一步加深。換句話說,伊朗通過“用北斗”這件事,向中國釋放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我愿意和你站得更近。
【伊朗正在向中國不斷靠近】
另外,北斗不僅是一個導航系統,更是中國“全球伙伴網絡”的一部分。從“一帶一路”倡議到亞投行,從中伊25年合作協議到北斗接入,可以很明顯得看到,中伊關系早已不只是局限在能源貿易的領域,而是在向“系統性互利合作”不斷演進。
可以預見,此次伊朗轉向北斗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之內,伊朗可能會陸續在通訊系統、防空雷達、反導設備、金融支付平臺等在內的多個關鍵領域,轉向與中國合作。這些“硬件上的結盟”,最終會促成“制度上的靠近”。
對中國而言這也是一個難得的外交機遇。中東地區向來是美西方的傳統勢力范圍,如今伊朗這樣一個地區強國主動選擇與中國技術深度綁定,不只是為了好用,更多是為了“靠得住”。
不得不說,戰爭是“最嚴厲的老師”。和美國打了一仗后,伊朗終于學會了一個真理:國家安全不能建立在敵人的技術上。而中國,也通過北斗系統,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外交成績單——不僅贏得了朋友,更贏得了信任。
未來,當越來越多國家“換掉美國的系統,接入中國的方案”,中國不再只是全球經濟的參與者,更將成為全球規則、標準與系統的制定者。這,才是真正的“大國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