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尹星云
歌劇《長征》劇照。
7月1日—6日,國家大劇院原創中國史詩歌劇《長征》上演,這已經是該劇第十三輪呈現在觀眾面前。記者注意到,參與演出的著名歌唱家王喆,已經陪伴該劇走過九年時光,見證了這部作品從初創到備受矚目的全過程,而她也在其中不斷汲取著歌唱事業前行的動力。
歌劇《長征》于2016年7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九年來已經成功上演十三輪之多。該劇由閻維文、王海濤、王宏偉、王喆、龔爽、關致京、李揚、黃訓國等主演。該劇根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真實歷史改編,以現實主義手法忠實地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艱苦過程,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為信仰而奮斗犧牲的崇高理想信念。全劇共六幕九場,登場人物30余個,合唱隊規模達上百人。
王喆在劇中飾演洪大夫。
“已經第九年出演《長征》,作為舞臺藝術作品,肯定是常演常新的。”王喆介紹。她在劇中飾演彭政委的愛人洪大夫,而彭政委是由著名歌唱家閻維文飾演的。洪大夫一角在該劇只出現了兩次,但每次都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第一次是“生離”,第二次則是“死別”。雖然出現場次少,但人物演繹難度卻極大,尤其是王喆演唱的唱段《永別的時刻就要到來》,已經成為民族聲樂教學的經典唱段,被眾多學子及聲樂愛好者所模仿、演繹。優秀歌劇作品的評判標準之一就是看能否有被觀眾所喜愛并流傳下來的唱段,而《永別的時刻就要到來》的出現,則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
王喆在劇中飾演洪大夫。
“這是一部非常陽剛的‘硬’戲,而洪大夫這個角色為這部作品增添了‘柔’的部分,正所謂‘剛柔相濟’的平衡更能碰撞出戲劇的‘火花’,也更能讓觀眾更立體得來感受作品及其背后所要傳達出的藝術情感。”王喆告訴記者,洪大夫一角看似很“柔弱”,但確濃縮了革命時期千千萬萬的母親、妻子等女性革命者的形象,“在角色塑造時,就更應該體現出人物的溫度及有血有肉的一面。”她認為,在生離死別面前,角色的“柔”中更應帶著一股韌勁,這樣才能將人物塑造得更加鮮活、立體,也更符合作品所要呈現的精神內涵。
九年來的十三輪演出,王喆與眾多歌唱家一次又一次將這部作品呈現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讓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僅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更感受到了長征的震撼。“這九年中,我見證了《長征》的成功,《長征》同樣見證了我的成長!”王喆表示,九年來,自己由一名部隊文藝工作者轉變為了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同時,自己也成為了一名母親,人生角色的轉變對該劇人物更深層次的詮釋當然是有幫助的,“比如,當我真正成為母親之后,才更能體會到洪大夫作為一名母親時的艱辛與偉大之處,在演唱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更動情。”王喆說,有一次她的孩子在側臺看她表演,雖然孩子對劇情一知半解,但是當看到媽媽含淚的深情演唱時,孩子也跟著哭了,“我想,這部作品不僅適合成年人看,青少年也一定能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得到洗禮。”
演出間隙,王喆與閻維文在后臺進行交流。
“一部歌劇的排練,對于專業演員來說,是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的,要全情投入其中。”王喆說,在歌劇舞臺上的精彩亮相與在舞臺下的努力付出是呈正比的,這份辛苦源于她對歌劇事業的熱愛,“每當謝幕時聽到觀眾發自內心的掌聲與歡呼聲時,排演過程中的疲憊感瞬間就煙消云散了。”她坦言,在排演過程中,與同行們的交流是至關重要的,大家一起琢磨劇本、一起鉆研唱段、一起共同提升,“在劇中,與閻維文、王宏偉等諸位老師搭檔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藝術家們精湛也業務水準,更在相處的一點一滴中感受著他們的人格魅力,這些無形中對于我塑造角色是有很大幫助的。”
歌劇《長征》本輪演出謝幕。
九年十三輪演出,對于一部中國當代原創歌劇來說實屬不易,一路走來,《長征》主創團隊的努力付出都呈現在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而王喆只是眾多主創的一個縮影,“我希望能和伙伴們把這部作品一直演下去,給更多觀眾帶來正能量的藝術感受,更讓自己在其中得到更多藝術滋養。”王喆笑著說,眼里充滿了期待與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