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需要盤古的“敗”,來成就昇騰的“贏”。
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大模型的開發成為各大科技巨頭展示技術實力、爭奪話語權的重要戰場。國內諸多科技企業如字節、百度、阿里、智譜、月之暗面、深度求索等紛紛推出大模型產品,競相爭奪第一梯隊的位置。作為中國最具戰略性的科技公司之一,華為也在這一賽道上推出了盤古大模型,并投入了大量資源以圖趕超。
然而,隨著盤古大模型在能力層面逐漸與國內外領先產品拉開差距,加之近日因“參數相似性異常”而引發的抄襲風波,華為是否應繼續深度投入這一競爭激烈且資源消耗巨大的戰場,正成為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
相比之下,華為自研的昇騰AI芯片近年來取得了更為穩健和廣泛的進展,在算力封鎖和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其戰略價值日益凸顯。尤其是在英偉達GPU遭遇全面出口限制的今天,昇騰幾乎成為中國AI產業鏈中有望自主突破的底層硬件平臺。
本文將嘗試論證:盤古大模型不應成為華為的戰略主角,昇騰才是真正值得全力投入的核心資產。不僅因為盤古難以進入全球大模型第一梯隊,更因為繼續發展盤古可能與昇騰構建生態的目標產生沖突,削弱其對外部大模型廠商的吸引力和信任基礎。
正如手機時代的谷歌與高通在硬件與平臺之間的角色選擇,今天的華為,也許更應該思考:是繼續做陪跑的盤古,還是成為中國的英偉達?
盤古難以突圍的現實困境
盡管華為在盤古大模型項目上投入了巨大的資源與人力,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盤古始終未能躋身國內大模型的第一梯隊,更無法在全球范圍形成競爭優勢。
1.技術能力落后,缺乏差異化競爭力
以能力指標衡量,在自然語言理解、文本生成、多模態處理等核心能力上,盤古大模型的表現始終處于追趕狀態。即使在華為擅長的中文領域,也沒有明顯優于百度“文心”、阿里“千問”、智譜“GLM”或DeepSeek的體現,更不必說與OpenAI、Anthropic、Google Gemini等國際領先產品競爭。
技術架構上,盤古大模型高度依賴華為自研的昇騰AI芯片平臺,這一方面是體現技術自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封閉生態與開發效率的雙重掣肘。在主流AI研發工具鏈仍圍繞英偉達GPU構建的現實中,昇騰平臺雖具潛力,但在模型訓練與部署的靈活性、可拓展性上與主流方案相比仍存在顯著差距。
2.大模型競爭強者恒強,中段選手機會渺茫
大模型本質是資源密集型“規模游戲”,一旦掉出頭部陣營,再想回到主舞臺幾乎不可能。
目前全球AI產業呈現“贏家通吃”的格局:第一梯隊的玩家獲得最大的數據支持、模型迭代、算力資源和市場關注;中尾部模型則被邊緣化,僅能在特定場景中“打零工”。這使得盤古處于一個尷尬位置:既不具備充分的資源優勢,也缺乏技術爆點或創新路線,處處受限,卻又難以“躺平”。
在這種結構下,繼續投入更多資源試圖追趕頭部,不僅難以形成真正突破,還可能成為戰略性資源的巨大浪費。
3.缺乏生態土壤,產業影響力有限
大模型的發展不是單點突破,而是一個“模型+平臺+應用+開發者”共生的系統工程。
相較于百度圍繞文心建設的百度智能云、阿里以千問為基礎打造的阿里云通義生態,以及智譜與清華及多家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協同,更不要說圍繞DeepSeek已經建立起來的龐大的應用生態,盤古在應用生態和開發者支持方面始終薄弱。其在平臺開放性、文檔完善度、開發環境等方面受限,加之高度綁定昇騰硬件,也限制了其推廣范圍與靈活性。
華為雖具備較強的集成與交付能力,但盤古并未在行業模型落地上取得廣泛認可。在開發者社群中的能見度也遠不及開源的DeepSeek、Qwen等。
總結來看,盤古雖象征著華為在AI模型領域的努力和雄心,但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大模型競爭,它的“成本—收益”曲線正變得越來越不劃算。在當前形勢下,繼續深耕盤古,不僅收效難期,還可能削弱更關鍵資源的投放效率。
昇騰芯片才是華為真正的護城河
在全球AI競爭版圖中,芯片是最核心、最稀缺、最具戰略價值的資源。當前,大模型廠商再強,也必須仰賴底層算力平臺的支持,而目前這一角色,幾乎被英偉達一家壟斷。
在中國科技企業中,華為昇騰是目前最有可能實現突破、完成替代、重構生態的AI芯片平臺。相較于盤古模型的“陪跑”狀態,昇騰不僅更具獨立性與稀缺性,更擁有真正能撬動AI未來的戰略地位。
1.昇騰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的窗口期
近兩年,美國政府對中國的高端GPU出口持續收緊,英偉達A/H系列芯片受限,中國AI企業在訓練大模型時普遍面臨“卡脖子”難題。
此背景下,華為昇騰成為具備多項能力的國產AI芯片平臺:
☆全棧自研能力(芯片、編譯器、框架);
☆具備批量交付能力;
☆擁有頭部客戶實戰驗證經驗(包括政企、運營商等)。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昇騰被寄予厚望,不僅是企業發展機遇,更是國家科技戰略的關鍵一環。只要在下一輪AI訓練爆發中站穩腳跟,昇騰完全有潛力成為“中國版的英偉達”。
2.芯片才是“吃肉”的賽道,模型只是“喝湯”
目前全球AI產業鏈的價值分布已經非常清晰:
在這個結構下,華為若將資源投入到大模型(喝湯),不僅競爭激烈、毛利低、生態封閉,還可能得罪潛在客戶。
反之,把全部資源集中于昇騰芯片平臺,聚焦底層核心能力,構建穩定可控的國產算力生態,才是最有確定性的“吃肉”機會。
3.若盤古太強,將直接削弱昇騰的“中立性”
大模型廠商未來是否愿意基于昇騰進行大規模部署,不僅取決于芯片性能,更取決于生態安全感。如果華為自家的盤古大模型過于強勢、直接參與競爭,其它模型廠商必然心生警惕,甚至會刻意回避昇騰,以防“既是平臺、又是對手”。
這在商業生態中早有先例:
☆谷歌做Pixel手機從不主推,不去壓安卓合作伙伴的生意;
☆高通、聯發科不做強手機,以保持芯片客戶的中立信任;
☆微軟選擇支持OpenAI,而非強推自研模型,保全云平臺的中立地位。
華為若真要讓昇騰成為中國AI芯片的第一平臺,就應明確釋放信號:昇騰是服務全體AI開發者的“平臺型資產”,而非服務自家模型的武器。
這意味著盤古的角色,不能繼續往“主力商業模型”發展,而應收縮為“平臺驗證工具”或“昇騰能力展示demo”。
在AI進入算力競爭深水區的當下,昇騰才是華為真正的王牌,是真正能夠改變中國AI生態、甚至全球芯片格局的支點。而盤古的存在,如果沒有清晰定位,反而會干擾昇騰作為生態基石的戰略目標。
谷歌與高通的“克制之道”,
才是華為的鏡子
在科技產業的生態競爭中,有一個被反復驗證的共識:平臺型企業若想構建強大生態,就必須適度克制自家業務,以維護“中立性”與“可合作性”。谷歌和高通,正是這種戰略克制的典范,也應成為今天華為在盤古與昇騰之間做出抉擇的重要參照。
1.谷歌:不做手機霸主,是為了安卓生態的繁榮
谷歌旗下的Pixel手機在硬件、攝影、AI能力等方面實力不俗,按理說完全有能力成為銷量明星。然而,谷歌始終保持對Pixel手機的“輕量定位”,從不重押,也從不以其作為營收主力。
其根本原因在于:谷歌必須維護安卓生態的開放與中立性。
一旦Pixel做得太強,就會引發小米、三星、OPPO、VIVO等安卓陣營手機廠商的敵意。谷歌深知,安卓之所以能擊敗蘋果的iOS,不是靠Pixel,而是靠整個安卓陣營。生態共贏,遠比一家硬件的成功更有價值。
2.高通:不做手機,是為了讓所有廠商都敢用Snapdragon
作為全球最大移動芯片廠商之一,高通擁有無數做強手機的機會——它掌握著最強的SoC方案、射頻技術和通信標準。然而,高通卻從未大規模涉足整機制造。
原因同樣明確:芯片平臺必須保持中立性,否則客戶就會棄你而去。
一旦高通親自下場做手機,小米、OPPO、聯想等客戶會第一時間擔心“我是不是在幫競爭對手壯大”?這將摧毀整個合作體系。
通過保持克制,高通贏得了信任,也獲得了長期穩定的市場主導權。
3.華為若想讓昇騰成為“平臺”,盤古就必須“克制”
這正是今天華為必須面對的問題。
☆如果盤古越做越強,就意味著華為在同時扮演“芯片供應商”和“模型競爭者”的雙重角色;
☆這將動搖合作伙伴對昇騰平臺的信任;
☆久而久之,昇騰將無法吸引到有分量的大模型廠商來共建生態。
所以,華為想讓昇騰成為國產AI芯片的首選平臺,就必須主動做減法——淡化盤古的競爭定位,避免與客戶爭利,避免嚇退潛在生態伙伴。
這不是認輸,而是一種極具戰略視野的“生態讓渡”——以克制換共贏,以平臺換未來。
谷歌、微軟、高通都曾面臨類似的戰略兩難。他們的選擇告訴我們,在平臺建設的博弈中,放棄“全拿”,反而更容易贏得“通吃”。 對華為來說,現在正是該在“做產品”與“做生態”之間,作出明智取舍的時刻。
重新定義盤古的角色:
“驗證模型”,而非“競爭模型”
在當前AI產業格局中,底層算力平臺與上層模型服務雖緊密相關,卻不能混為一談。一個成功的算力平臺,需要的是廣泛的兼容性和開放性,而不是在上層產品中與合作伙伴直接競爭。
對華為而言,盤古大模型項目曾經是技術突破的象征,也承擔了推動昇騰平臺成熟的角色。然而,到了今天,它的最大價值,應該從“主力商業產品”,轉變為“技術驗證工具”。
1.盤古最合適的角色,是“驗證昇騰的AI能力”
盤古的存在,的確對昇騰芯片的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期模型訓練幫助昇騰發現并修復了大量穩定性問題;
☆針對昇騰的編譯優化、通信效率、調度架構等都在模型訓練中被實戰檢驗;
☆盤古模型還支撐了昇騰相關框架(如MindSpore)的調試、推廣。
但這一階段性任務已基本完成,未來盤古不必再承擔“全面競爭一線大模型”的使命,而應退居幕后,成為昇騰芯片平臺能力的參考基準。
它的目標應該是:
☆向潛在客戶展示“昇騰能跑通一個千億參數大模型”;
☆提供訓練日志、性能指標、調優經驗,供第三方模型廠商參考;
☆作為內部測試基準,用于驗證新一代昇騰芯片或框架版本的表現。
簡而言之,盤古應該成為“昇騰的樣板房”,而不是市場上的主力開發商。
2.與其搶市場,不如助力客戶
盤古如果定位清晰、功能專一,華為就能與第三方大模型公司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合作:
☆提供盤古訓練經驗給DeepSeek、百川、智譜等模型廠商;
☆協助他們優化昇騰上的編譯、分布式策略、訓練性能;
☆共同構建“昇騰+大模型”的國產算力生態。
這將有助于形成華為最理想的格局:
自己做芯片,別人用昇騰來訓模型;自己做驗證,別人做生態繁榮。
如此一來,華為將從一個“AI模型陪跑者”,轉身成為整個AI生態系統的“底座”與“推手”。
3.一個好的“工具模型”,比一個平庸的“商業模型”更有價值
繼續把盤古當作商業模型運營,不僅資源消耗巨大,而且容易陷入“做不強也做不死”的尷尬狀態,失去方向感。
相反,如果將其明確定位為:
☆驗證模型結構與硬件適配的測試平臺、
☆昇騰芯片與框架開發的迭代基準、
☆客戶移植模型時的參考實現與性能標桿。
那么盤古不僅不會成為資源黑洞,反而可以成為華為昇騰生態的“技術支柱”與“服務窗口”。
盤古并非必須被“砍掉”,但必須被“重構”角色定位。不做市場競爭者,而做技術驗證者;不做明星產品,而做平臺基線。 這樣既可以保存盤古已有積累,又不干擾華為昇騰的戰略生態布局。
做中國的英偉達,
而不是OpenAI的追隨者
在這場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競賽中,每一家科技巨頭都必須做出方向性的選擇。是奮力爭奪上層模型賽道的焦點光環,還是默默夯實底層技術的地基支撐?對華為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愈發清晰:盤古不是未來的出路,昇騰才是華為的命門。
盤古大模型,即便繼續發展,也很難在激烈的頭部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多是“陪跑者”,不具備“贏家”的潛質。而在模型領域繼續投入大量算力、人力、公關成本,實則是將戰略資源投向了回報最不確定的戰場。
反觀昇騰芯片,它已經擁有了自主可控的技術路徑、堅實的工程積累、廣闊的國產替代市場機會,以及明確的國際對標目標。在中國急需擺脫算力受制的歷史時刻,昇騰能否真正立起來,不只是華為一家企業的成敗,還關乎整個國家AI生態的成敗。
華為過去以“操作系統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是受制于人”喊出鴻蒙的口號,今天完全可以用同樣的邏輯來理解:算力平臺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無法真正主導AI的未來。
要讓昇騰成為國產AI芯片的代名詞,華為必須在盤古項目上做出克制與讓渡。這種克制,不是失敗的象征,而是生態領袖的成熟姿態。正如谷歌保守地做手機、微軟扶持OpenAI而非自研、英偉達從不親自下場做大模型——這些“放棄”,最終換來的是對整條產業鏈的控制力。
因此,我們真誠地建議:
☆淡化盤古的競爭定位,明確其驗證模型的角色;
☆全面轉向“昇騰平臺化”戰略,構建中國AI芯片的廣泛生態;
☆攜手更多第三方大模型企業,形成“昇騰+百花齊放模型”的新國產AI格局。
世界不需要另一個OpenAI的追隨者,但中國,需要一個自己的英偉達。
如果華為能放下盤古的執念,真正把昇騰推向時代的中心,它不僅會為自身找到最清晰的戰略定位,也將在未來AI產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知進退,方能構建真正的生態共贏
在中國科技行業內部,華為始終是一家極具存在感、也極具爭議的公司。一方面,它的工程實力、產品韌性和技術攻堅能力贏得了廣泛尊敬;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企業和開發者表達過對華為“無所不做、無所不包”的不滿與警惕。
這背后,反映的是華為當前生態建設的一大盲區:它似乎更擅長打造閉環系統,而不是孕育開放生態。
1.華為“什么都做”,讓伙伴難以安心
在AI產業鏈中,華為既做芯片(昇騰)、又做模型(盤古)、又做平臺(MindSpore)、又做云服務、又做應用終端、又做政企交付……幾乎涵蓋了整個AI產業的每一層。這種“軍團作戰”的戰略風格雖然效率高、執行強,但也帶來了一個明顯問題:
合作伙伴會問:你既是平臺,又是競爭者,我敢把核心押注在你身上嗎?
這正是許多模型公司、AI創業團隊、企業客戶在考慮是否支持昇騰平臺時的潛在顧慮。你不僅給芯片、還要推自家的模型;不僅供云服務,還要提供自研應用——如此全能,卻也讓生態空間嚴重壓縮。
長此以往,華為容易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而不是“廣結同盟”的平臺型繁榮。
2.真正的生態,是留出空間讓別人成功
構建一個繁榮、可持續的AI生態,不是“華為一個人的勝利”,而是“讓無數企業都能在昇騰平臺上成功”。
☆OpenAI再強,也無法單獨構建一個AI世界,它需要微軟的算力、ChatGPT的開發者、無數插件生態來完成閉環;
☆英偉達之所以成為AI時代最大贏家,不是因為它自己做模型,而是因為它讓所有做模型的人都依賴它的芯片和框架。
生態不是閉合系統,而是通過“有所不為”騰出空間、激發繁榮的協作網絡。換句話說,一個成功的平臺,必須讓別人也能成功。
這一點,是華為必須重新思考的生態哲學。
3.知進退,是大公司的成熟標志
“進退有道”,從來不是保守的表現,而是戰略成熟的象征。
☆高通不做手機,是為了讓手機廠商放心用它的芯片;
☆谷歌不做安卓霸主,是為了讓安卓廠商安心發展;
☆微軟支持OpenAI,而不自研大型模型,是為了保證Azure的AI客戶多元化。
這些克制,帶來的是平臺的長期信任和戰略紅利。
對于華為來說,若想讓昇騰真正走入各家模型公司、走入地方政府和產業界的核心決策中,就必須做出清晰表態:昇騰是大家的平臺,華為不會用盤古搶飯吃。
當華為真正放下“全能”的執念,只專注于做最核心、最不可替代的部分,反而更容易獲得全行業的支持與擁戴。那時候,華為才不僅是一個硬核公司,更是一個生態平臺、國家信賴、行業依靠的真正基石。
4.騰訊的轉變,是最典型的前車之鑒
中國科技行業中,騰訊曾是“什么都做”的代表人物。在它的早期發展過程中,騰訊幾乎涉獵了所有熱門產品和賽道,從工具到社區,從游戲到電商,甚至不乏直接“復刻”其他創業團隊產品的例子。彼時,騰訊被廣泛詬病為“抄襲之王”,也因此失去了行業合作的廣泛信任。
但真正讓騰訊成為今日中國互聯網“王者”的,并不是它當初的多線出擊,而是它后來的戰略轉型:主動放棄全面控制,轉而專注做“連接器”與“平臺型公司”。
騰訊做了三件關鍵的“后退”之舉:
☆不再到處做應用,而是開放微信、小程序、云服務平臺,讓無數創業團隊在騰訊生態中成長;
☆不再直接下場“搶蛋糕”,而是通過廣泛投資,在游戲、電商、本地生活、內容等領域扶持合作伙伴;
☆不再試圖控制一切,而是用“基礎設施+資本+流量”構建合作共贏的網絡效應。
這個轉變,為騰訊贏得了行業口碑,也贏得了騰訊內部更高的“ROI”與戰略杠桿,最終實現了“退一步,贏全局”的格局進化。
這一點,正是華為今天在AI領域所需要借鑒的。
華為如果能像騰訊一樣,從“什么都做”轉為“做好核心、開放周邊”,從“閉環產品”轉為“共建生態”,完全有機會在昇騰這一節點上,完成從強公司向強平臺的戰略躍升。
有一句話是,“小孩子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但很多時候,知進退,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最明智的決定。
華為,需要作出一個選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