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臺風情況總體就不大尋常,4號“丹娜絲”更是演繹出諸多奇葩行為,史上罕有相類者。近幾日可謂奪人眼目,目前正逼近浙江,預計后期先北上再西折,終要達成“Z”字型路線。究其來龍去脈,析其功過影響,概述如下。
艱難誕生、不知何往,季風引路、貪吃瘋長,撞山而死、海上重生,如“碧利斯”、漫漫西行,喜憂參半、少過多功
“丹娜絲”的奇葩之路:
艱難誕生、不知何往
“丹娜絲”前期胚胎的強對流云系持續多日,風場也有環流但一直很弱,到7月4日08時始編為低壓,5日凌晨3時生成為4號臺風得名“丹娜絲”,猶如哪吒懷胎3年才艱難誕生。生成后又因遠離副高、季風不強,所以周邊引導氣流很弱,無人引路如無依無靠,向西是華南向北是華東躊躇間不知何往,主要靠內力運動和偏心運動向西北方向緩慢移動。
季風引路、貪吃瘋長
生成后在緩長緩動了一段時間后,5日下午開始,隨著南海夏季風(西南暖濕氣流)一次猛烈的涌起,對“丹娜絲”產生了兩個影響:一是施加了向東北的牽引運動,二是助力臺風快速增長,20多個小時從最低的“熱帶風暴”經“強熱帶風暴”、“臺風”直至“強臺風”級,罕見的增強速度。
撞山而死、海上重生
7月7日0時,“丹娜絲”以強臺風登陸臺灣島西側,帶來了17級的恐怖強陣風和特大暴雨。
不過本文另有關注點:“死而復生”(僅為個人觀點)
由于臺灣島的摩擦作用,以及高聳的中央山脈切斷了來自東南方向的季風主力的水暖供給,使得“丹娜絲”主體對流云系快速崩塌衰亡,從實況監測、模式給出的演變看,有理由認為其底層中心環流被山脈破壞、低壓被填塞,實際等同消亡。
但中上層和大環流完整,隨著整體繼續北移,東路季風主力繞過臺灣島后再次向環流供給水汽、能量和強的水平風切變,早晨在臺灣島西北海面重新形成一個底層環流中心,同時產生大量新的強對流云系。
至此,“丹娜絲”底層環流中心完成了一次“死而異地復生”,因而表現出飛躍般的速度:1小時躍進100公里,之前實際和預計速度約20公里/小時,只有底層中心不連續北跳再生才可理解)。
生已半殘、有雨無風
“丹娜絲”經臺灣島尤其是中央山脈嚴重削弱,目前(7日16時)強度9級-熱帶風暴,靠近大陸位置已北,后面很難再生長了。它的強風已不足為懼,甚至微不足道,還沒有一般的強對流大風和冬季冷空氣大風厲害,所以重點是防雨,因為后面季風涌會跟著它上岸,造成經典的“臺風殘渦強降雨”。
如“碧利斯”、漫漫西行
雖然基本可以確認“丹娜絲”作為臺風已經命不久矣,再次登陸之日就是降為低壓之時,但即便風力減弱到微不足道,它的殘渦仍將會久久維持并一路向西,是否停編判將是一件非常尷尬難辦的事:不停吧其風已微不足道,臺風名不符實;停吧其低壓環流可能還很完整,且雨的威脅不小。
其后期情形可能會與造成重大災害并被除名的2006年臺風“碧麗斯”極其相似,就連時間也很接近(碧麗斯7月14日登陸福建,17日殘渦抵達越南,3天多時間東起福建西到云南的廣大地區有強降雨并產生了一系列災害)。未來“丹娜絲”殘渦產生的降雨影響一刻也不能放松。
喜憂參半、少過多功
雖然說怕雨災,但“丹娜絲”并非只有壞事,其在未來的綜合影響喜憂參半,總體可能是過小功大。最大的擔心是出現極端的降雨并帶來次生災害,這是要重點防范的。但只要防住了災,那么就只剩好處了:當前這種北方雨季南方高溫伏旱的季節背景下,歷來都是指望臺風為南方帶來降水和降溫的,過去20天南方中東部大都缺雨, “丹娜絲”的降水會是好事,也會緩解高溫,值得期待。
“丹娜絲”為什么有此奇葩之路?它的命運自誕生那一刻恐已注定,緣由可概述為:時值仲夏夜、生在南海邊,季風推后背、副高當頭壓,造雨何需我、萬里皆低槽。今天寫不完了,改天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