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天水某幼兒園鉛中毒事件發生后,加強食品安全檢查是必需,防范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更重要。據報道,7月2日起,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市場監管局對全區學校、幼兒園食堂全覆蓋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和抽樣檢驗工作。
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達92%,即學前教育在園幼兒數(不考慮年齡)占全國3—5歲年齡組人口數的百分比高達92%,且很多地方孩子的一日三餐都在幼兒園,因此幼兒園食品安全無小事。目前,有些幼兒園食品安全管理確實采取了高標準,比如針對三色棗發糕、玉米腸卷這類面點,不允許采購加熱即可食用的半成品、預制菜,只能由廚師自己制作,制作過程中除了酵母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面點的“色香味”都來自食材本身,想要黃色就用南瓜,想要綠色就用菠菜。北京市海淀區一所幼兒園后勤主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合法合規的食品添加劑其實是允許使用的,但按照規定,幼兒園要建立專門保管庫,由專人采購、管理,每次使用的劑量都要登記且不超標。“幼兒園出于保險起見,索性就不添加任何添加劑。這不是幼兒園‘懶作為’,而是幼兒園要以幼兒健康為第一位,只追求食品營養配比,不追求花哨的‘賣相’。”
但問題是,不同地方的幼兒園食品安全管理標準不統一。為了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有必要執行并推廣最嚴格的幼兒園食品安全標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位幼兒園管理者都認為,推廣最嚴格的幼兒園食品安全標準,不會給幼兒園增加過多額外的經營成本,制造過高的落實門檻,推廣最嚴格的幼兒園食品安全標準,制度是根本,人員是核心,監管是關鍵。
最嚴格的幼兒園食品安全標準主要體現在制度上。幼兒園的食品采購與驗收制度是確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有的地方已經實行了中小學校幼兒園食材統一采購制度,教育、市場監管等主管部門先行建立食材供應商庫,等于為保障食品安全先行把了一道關,幼兒園再從庫中選擇供應商。采購與驗收制度重在構建一個全面、細致且透明的采購體系,優先選擇那些信譽良好,擁有合法資質并能提供高質量產品的供應商,要制定具體的食材質量標準,每批食材都需要提供詳細的質量報告和合格證明,并可追溯。
再嚴格的制度也需要由人來落實,幼兒園食品安全管理更是如此。特別是哪些成分容易引起鉛中毒,不是靠日常檢查采購的蔬菜是否新鮮、米面糧油是否超過保質期等就能辨別的,而是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集中用餐單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自4月15日起施行,這部管理規定特別強調,學校、幼兒園食品安全實行校長(園長)負責制,并明確規定了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的職責。上述北京市海淀區幼兒園的《食品安全總監職責清單》就規定,食品安全總監要“具備識別和防控相應食品安全風險的專業知識”,這就需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定期和系統的食品安全培訓和考核。
幼兒園要承擔起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但來自主管部門和相關方的監管監督必不可少。監管部門應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從源頭上保證幼兒的飲食安全,還應當制定明確的食品安全管理標準, 對幼兒園的廚房、食堂進行定期檢查,并嚴密監控食品采購、存儲、加工、備份環節, 還要加強不同地方主管部門的跨區域檢查,避免執法權力尋租。第三方監督能彌補監管空白,幼兒家長和全社會都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幼兒園應更加開放,讓家長不定期地走進園所、走進廚房,體驗并監督幼兒園餐食工作,并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家園溝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