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財富》雜志揭曉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榜單,一個連續15年未曾缺席的名字首次消失了——董明珠落選了。
當格力電器去年營收下滑卻利潤微增、企業規模依然傲視群雄時,這個結果顯得格外刺眼。
畢竟2015年、2020年格力同樣經歷營收回撤,她依然穩坐榜單之上。
這一次,落選的背后,遠不止是業績的波動。
權力交棒的“退”
董明珠的落榜,就像是一個引子,牽出了格力近期一系列的大動作,讓人感覺格力似乎在經歷一場大變局。
4月22日,格力電器臨時股東大會通過新一屆董事會選舉議案,董明珠順利當選新一屆董事并再次當選格力電器董事長,開啟執掌格力的第五個三年任期。
但令人關注的是,她卸任了自2001年4月開始擔任的總裁一職,這一消息瞬間引發了軒然大波。
當晚,格力電器公告稱新一屆董事會聘請張偉為公司總裁,同時一批副總裁也新鮮出爐,這一系列舉動預示著格力年輕化管理團隊正式走上前臺,格力電器也正式進入“后董明珠時代”的權力過渡期。
除了卸任總裁,董明珠還在悄然間退出了格力的一些核心業務板塊。
2023年起,她陸續辭去了格力鈦新能源、格力智能制造等公司的法人職務。
今年6月10日,天眼查顯示,董明珠不再擔任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長,接任者是格力電器副總裁李紹斌。
●圖 源 :天眼查
要知道,這家公司可是格力芯片業務的核心戰場,2024年為格力貢獻了150億元收入,凈利潤35億元,占集團總利潤近11%,穩坐格力第二大“利潤奶牛”。
在芯片業務如日中天時,董明珠卻選擇放手,外界紛紛猜測,格力的芯片業務是不是要換擋加速,又或者是戰略方向會有所調整?
董明珠的“退”,是格力從個人英雄時代邁向組織進化的艱難第一步。
在董事會換屆中,格力有意提拔了一批年輕的高管,如讓技術骨干鐘成堡擔任董事。
這些年輕血液的注入,無疑是格力在向外界宣告:我們要年輕化,要創新,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圖 源 :第一財經
不過,改革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格力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近年來,格力的業績增長逐漸放緩,2024年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5.34%,第三季度更是暴跌15.84%。
空調主業雖然依舊是格力的“搖錢樹”,但市場份額卻在逐漸被競爭對手蠶食。
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家用空調線上市場零售額份額中,格力占比17.4%,美的占比27.6%,小米占比12.4%,格力的份額不僅落后于美的,還被小米等新興品牌追趕。
而且,格力的營收結構過于依賴空調業務。
2024 年格力電器年報顯示,空調業務營收占比近78%,多元化業務發展緩慢,像智能家居、芯片、手機等業務,都沒能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管理層的變動雖然能帶來新的活力,但也可能引發內部的動蕩。
輿論漩渦的“進”
如果說格力內部的高管變動是暗潮洶涌,那董明珠近期的一系列爭議性言論,就是在輿論場上“興風作浪”。
4月22日的格力電器股東大會,董明珠變身“金句制造機”。
先是拿小米汽車高速撞擊起火致人死亡的事故大做文章,問股東和投資者有沒有看到“小米汽車燒死人了”,還暗戳戳地強調格力在北京的大巴跑了十幾年都沒火災事故,這“拉踩”的意圖不要太明顯。
接著,在人才問題上,她又拋出“絕不用海歸派”,理由竟是“海歸派里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這言論一出來,輿論瞬間炸開了鍋。
媒體紛紛下場批評,《新京報》直接發文稱其言論背離常識,存在偏見。
●圖 源 :新京報評論
胡錫進也坐不住了,指責董明珠違反勞動法,構成身份歧視,要求她向海歸群體公開道歉。
其實,這不是董明珠第一次發表爭議言論了。
過去,她就多次炮轟競爭對手。
說小米是“貼牌廠”,稱小米空調靠別的廠家做產品沒技術;還說美的是“小偷集團”,因為美的被格力起訴過專利侵權。
在她眼里,格力就是家電行業的“正義使者”,其他品牌都得靠邊站。
這些言論,讓董明珠收獲了不少關注,也讓格力的曝光度直線上升。
但從品牌形象的角度來看,這些爭議言論就像一把雙刃劍,帶來流量的同時,也損害了格力的品牌形象。
一方面,她的直言不諱讓部分消費者覺得她有個性、敢說真話,增強了品牌的辨識度;另一方面,她毫無根據的指責和歧視性言論,又讓很多人覺得格力過于自負、狹隘,甚至涉嫌違法,對品牌產生反感。
在這些爭議言論的背后,格力其實正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問題。
曾被寄予厚望的格力鈦業務,其前身是銀隆新能源,本想著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大展拳腳,結果卻被現實狠狠打臉。
格力鈦一直深陷虧損泥潭,數據顯示,2021年凈虧損4.17億元,2022年虧損擴大到14.4億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虧了19.05億元,總負債高達247.86億元,資產負債率逼近100%。
不僅如此,格力鈦的技術路線也逐漸落后,其主打鈦酸鋰電池能量密度低、成本高,與主流的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相比,競爭力不足。
前不久,格力鈦持有的股權還出現了凍結問題,金額高達18.06億元。
●圖 源 :格力鈦新能源
這一系列問題,讓格力鈦成了格力甩不掉的包袱。
當“董明珠”成為格力商標
向來不按常理出牌的董明珠,在去年年底又干了一件大事——把一些格力專賣店改名或升級成“董明珠健康家”。
這名字乍一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賣保健品的。
網友們紛紛怒批“董明珠綁架格力”,覺得這是董明珠在利用格力給自己個人打廣告,把格力當成了自己的“提款機”,質疑聲、批評聲鋪天蓋地。
但董明珠是誰?她可是出了名的“鐵娘子”,根本不在乎這些流言蜚語。
在接受采訪時,她霸氣回應:“我把自己的聲譽全部砸進去了,做不好就完蛋了。”
這話聽起來,既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也有對這個新項目的十足信心。
在她看來,這可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戰略布局。
事實上,格力這么做,也是無奈之舉。
格力市場總監朱磊坦言:消費者心中“格力=空調”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多元化布局屢屢受挫,唯有以極端方式撕開認知裂縫。
●圖 源 :微博@董明珠
而“董明珠”三個字早在2015年就被格力注冊為商標,也就是說,“董明珠”這三個字,早就已成為了格力的品牌資產。
董明珠把自己的名字和格力緊緊綁在一起,看似冒險,實則是把自己的未來和格力的未來牢牢地捆在了一起。她不是在“綁架格力”,而是在為格力的未來賭上自己的全部聲譽。
從市場反應來看,“董明珠健康家”確實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
首批更名的門店到店率顯著提升,部分經銷商甚至“圍在格力辦公室門口”申請加盟。
這說明,格力的這一舉措,雖然飽受爭議,但也成功吸引了市場的目光,為格力帶來了新的流量和機遇。
退后半步的千山萬水
71歲的董明珠,正站在格力發展史上最微妙的十字路口。
一面是卸任總裁、容忍董事會年輕化的“退”;另一面是頂住罵名將門店更名為“董明珠健康家”、隨時準備為格力沖鋒陷陣的“進”。
她的退,是格力治理結構進化的倒逼;她的進,則是格力轉型困局中的應激反應。
《財富》榜單的轉向已指明新時代的游戲規則。
當榜首王來春以全球產業鏈布局和AI硬件破局,當孟晚舟代表硬科技突圍,商界影響力的評判標準已從規模轉向技術生態與全球化韌性。
獨立董事劉姝威在格力股東大會那句臨別贈言——“別老光是董總一個人在前面”——像是對一個時代的總結。
只要格力一聲呼喚,這位“鐵娘子”定會再次站上風口浪尖。
但格力的未來,終究需要更多人站到前面。
*編排 | 黃家俊 審核 | 黃家俊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2000萬品牌經理人內參!
聚焦頭部與標桿,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專訪微信:jiangnan254(備注:專訪)
百萬品牌經理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