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將一些平時說慣了的話放在嘴邊咀嚼,總是能品出些其他的意義來。
像我們平時總會提到的“嫁出去”和“娶回來”,還有一些地方方言中說到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以及把嫁女兒叫作“打發閨女”;
細細琢磨之下,似乎與現代社會早就割裂成了兩端。
因為在我們普遍的認知之中,現代社會的婚姻應該是女孩和男孩一起從原本的家庭中獨立出來,再重新組建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小家;
而不是哪個人從家里脫離出來,融入另一個家中。
但奇怪的是,男女兩個人一旦結婚,女方就會全力以赴為這個小家,甚至從娘家倒騰東西過來;
而男方則會更看重原本的家族,打心底里覺得自己要為家族里的事情出力,跟著父母親戚一起干。
這又是為什么呢?
婚后歸屬感的偏差:誰在為“家”付出更多?
記得曾看過一個網友的吐槽,說每年過年都去婆婆家,過得一點都不自在;
而這樣的說法被老公知道后,老公竟然說她不懂感恩,說婆婆明明把她當女兒一樣對待,怎么會待得不舒服呢?
于是在網友的要求下,今年老公跟她一起回到了娘家過年。
網友一回到家,爸爸就拿出來了給她買的糖葫蘆和最愛吃的榴蓮,媽媽做好了拿手菜就等著她回來吃。
一到家,網友就把鞋子襪子丟在地上,媽媽一邊罵一邊幫她收拾,嘴上雖然在數落,但話語間透露出來的都是滿滿的疼惜。
反觀一旁的老公卻坐立不安,總覺得自己非常多余,想去廚房幫忙又被趕出來,又不能一直玩手機,只能和老丈人尬聊幾句。
網友于是問:“我媽媽也把你當親兒子一樣對待,你怎么還這么不自在呢?”
在封建社會家庭結構之中,女子嫁人就是要將自己完全融入夫家之中,其角色和地位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從此被看成是夫家家庭中從屬家庭的一員,而不再是原本家庭中的核心成員。
正是因為“從屬關系”發生了變化,所以作為新家庭的妻子、母親,女性為夫家付出被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不僅僅是傳統社會下性別期待的要求之所在,更是女性在一個新環境中尋求認可的心理需求之所在。
而男性則正相反,他們不需要去往另一個家庭,因為他們本身就被視為家族血脈的傳承者和延續者;
其行為和決策往往會被認為是能夠對家庭系統產生重要影響的。
同時,他們在自己的家中,地位是絕對穩固的,無需通過額外的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以此來獲得歸屬感。
到了現代社會,這樣的傳統觀念仍然存在,那么處于父權家庭的女性就要拼命證明自己的價值,男性自然就要努力讓自己的家庭變得更好。
在家庭中誰更容易被邊緣化?
看過這樣一個帖子:“女兒出嫁之后就只能當成一門親戚來走了嗎?出嫁之后就再也沒有家了嗎?”
這位女性網友在家里買房子的時候出資了10萬元,她并沒有想在房本上加上自己的名字,也沒有想要在繼承遺產的時候分一杯羹;
她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在自己婚后,這套房子要永遠為自己留著一個房間。
可僅僅結婚半年之后,女子再次回到家,就發現原本說好要留給自己的房間被哥哥改成了給侄子的兒童房。
她氣不打一處來,直言哥哥全家出爾反爾,卻被嫂子怒罵,說她都結婚了,卻還在惦記娘家的東西。
這樣的境況并不是個例,而是很多女性在婚后都有可能面臨的處境。
正是因為在部分家庭中存在資源向兒子傾斜的現象,同樣的繼承權之下女兒可能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得到更少的利益;
因此她們才會通過婚姻去尋求真正的資源和經濟獨立。
心理學中的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家庭應當是一個有機的不斷變化著的整體;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每一個人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承擔著特定的期望和責任,以維持家庭系統的平衡。
如果這個家庭有成員脫離了角色期望,轉而開始為其他所屬的家庭獲取資源、提供精力和付出;
那么就是這個家庭內部失去了平衡,不再是一個主觀意義上的公平系統了。
女性如何在父權結構中尋求認同?
作為千百年來維系家族傳承的男性,在潛移默化之中對于家族的認同感是非常深切的;
他們只會有一個家族,而不像女性一樣,會中途“改換家族”。
面對這樣的情況,女性似乎逐漸發展出了一種基于父權社會下的隱形家庭關系,作為她們自己的小家族。
人類學家Margery Wolf基于臺灣的社會環境做出了一項田野調查:
用以研究父權社會中女性通過生育和家庭內部互動而形成的隱形家庭系統:子宮家庭。
子宮家庭指的是在傳統結構之下,母親通過生育和撫養子女、孝敬和照顧婆婆,從而形成的以女性為中心的家庭關系網絡。
在這一網絡之中,男性會處于邊緣化的模糊地位,而女性成員(孩子、母親、婆婆)會通過家庭互動來維系這個組織。
它強調的是在小家庭中通過“子宮”而形成的女性間的認同關系,除了原家庭的女兒和母親,也有婚后家庭的婆婆和兒媳婦。
在這樣的結構之下,雖然強化了性別分工,但是也提升了女性在家庭內部的地位,增強了女性對某個家庭的認同和歸屬感。
討論過這些問題后,我們不禁要發問,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是否還應該繼續存在?
遺留下來的影響是否仍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每個人?
家庭中的愛和責任是否該有性別之分?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只有當我們理解并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價值和需求,才能讓家庭成為真正的幸福的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