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4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大而美法案》(H.R.1),這一舉措意味著長達17年的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正式畫上句號。
根據該法案,自9月30日起,購買或租賃新電動汽車的7500美元(約合人民幣5.37萬元)聯邦稅收抵免將不再有效,二手電動車的4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87萬元)抵免也將同步取消。
同時,商用清潔能源車輛的稅收抵免截止日期也從2032年提前至今年9月30日。
2008年,美國國會首次批準了7500美元的電動汽車稅收減免政策,旨在推動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該政策規定,當汽車制造商生產的電動車達到20萬輛后,稅收抵免將逐步取消。
2022年,政策進一步擴大至租賃車輛,并取消了每家制造商的上限。在過去17年中,這一政策為消費者提供了顯著的經濟激勵,有效促進了電動汽車的普及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然而,《大而美法案》的通過使這一政策即將成為歷史。這一變化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日前,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對美國參議院關于大規模稅收與支出法案的最新草案表示強烈批評。
馬斯克認為,該法案“將摧毀美國數百萬個就業崗位,并對美國造成巨大的戰略傷害”。他指出,這項法案極其瘋狂和具有破壞性,它給過去的產業提供了援助,卻嚴重損害了未來的產業。
馬斯克的言論反映了他對美國電動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擔憂。近年來,電動汽車產業作為未來交通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美國作為電動汽車產業的重要市場之一,稅收抵免政策的取消可能會對產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方面,消費者在購買電動汽車時將失去重要的經濟支持,這可能會導致電動汽車的市場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對于電動汽車制造商來說,失去稅收抵免政策的支持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決策。
盡管如此,也有觀點認為,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逐漸成熟,產業最終將能夠擺脫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不過,在政策調整的過渡期內,如何平衡產業發展和市場穩定之間的關系,將是美國政府和相關企業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綜上所述,美國國會通過《大而美法案》終止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這一舉措無疑將對美國電動汽車產業產生深遠影響。未來,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將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而相關政策的調整也將繼續受到全球關注。
文章來源:網絡,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僅供參考。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權,煩請平臺留言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