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工作上,明明認真準備的方案,卻總擔心做得不夠好,害怕得不到領導的認可;
人際交往中,常常懷疑自己說錯話,反復回想是否得罪了人;
日常生活里,為尚未發生的事情焦慮不已,甚至徹夜難眠。
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做各種預設:
事情還沒開始,就想象各種失敗的可能;
今天還沒結束,就開始為明日擔憂。
久而久之,這些預設將我們困在原地,人生也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在日本作家中島敦的小說《山月記》中,主人公李征正是這樣一個典型。
他滿腹才華,卻因害怕寫不出驚世之作而遲遲不敢動筆;
步入官場后,又終日困于“同僚是否排擠我”“上司是否看重我”的猜疑中。
最終,在無休止的內耗與糾結中,他徹底崩潰,化作山間猛虎。
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曾說:
“人類所擔心的事情,其實將來90%都沒有變成現實。”
那些讓我們輾轉反側的憂慮,大多只是內心制造的幻象。
放下對未知的過度預設,專注做好當下的每件事,才是一個人最聰明的活法。
作家松浦彌太郎說:
“那些經常困于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書中的主人公李征,就是這種“想得多,做得少”的人。
他年少得志,二十出頭就高中進士,很快被朝廷任命為江南尉。
在旁人眼中,年紀輕輕就仕途坦蕩,李征無疑是人生贏家。
然而,李征內心卻充滿不甘,他堅信自己才情出眾,定能成為李白杜甫那樣流芳百世的大詩人。
于是,他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毅然辭官而去。
回鄉后,他斷絕了所有社交往來,立志專心創作詩歌。
可每當靈感涌現,準備提筆時,各種念頭就此起彼伏地浮現:
“寫出來的詩沒人欣賞怎么辦?會不會被人嘲笑?”
想到可能終生籍籍無名,他不禁羞愧難當,甚至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
妻子見他整日憂心忡忡,勸他拜師學習,潛心研習名家詩作。
但李征始終躊躇不前:
既懷疑自己的天賦,又害怕付出努力后依然徒勞無功。
他在糾結的怪圈里不斷打轉,才思日漸枯竭,最終只寫下幾首平庸之作。
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才子也變得形同枯槁。
有人說,正是李征的瞻前顧后,讓他錯失了人生的重要機遇。
的確,在本該大展宏圖的年紀,他卻日日活在焦慮與內耗中。
結果,滿腔抱負化為泡影,滿腹詩書亦成空談。
細想之下,我們身上都有李征的影子:
面臨選擇時,因過分計較得失而猶豫不決;
面對挑戰時,因過度擔憂結果而遲遲不敢邁步。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人是一個特別善于幻想的動物,就是很多煩惱是你想出來的 。”
人生本就充滿未知,未來從不確定。
與其困在“做得好不好”的焦慮里,不如先邁出關鍵的第一步。
唯有卸下思慮的重擔,方能輕裝前行,不負這大好時光。
隱居多年,李征功名未成,家業卻已敗落,妻兒常常飯都吃不飽。
迫于生計,他不得不重返官場。
時過境遷,當年那些不如他的同僚們,經過幾年的打拼,早已身居高位。
而他只能在舊友的舉薦下,勉強求得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職。
其實,以他的才學,若能踏實做事,依然可以闖出一番天地。
可惜,他每天惶惶不安,為一些還沒發生的事情苦惱不已。
每次接到公務,即便他已用心準備,仍不免疑神疑鬼:
“這一定是上司有意試探我,萬一辦砸了,豈不是更遭人輕視?”
在無盡的預設下,他越發畏首畏尾。
上司不經意皺了一下眉,他就惶恐自省是否處事不當;
同僚一句尋常的問候,也被他視作暗含譏諷。
他人的一舉一動,在他腦海中不斷發酵,都化作排擠之意。
慢慢的,焦慮與恐懼占據了他的全部生活,也耗盡了他的心力。
最終,他神志混亂,徹底斷送了前程。
美國賓夕法尼亞洲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Borkovec在1999年的研究中指出:
“人們擔心的事情,大約85%從來沒有發生過;
即便真的發生了,79%的結果都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
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擔憂里,只有3%是合理的,而其他97%都是我們自己放大的。”
大多數時候,真正困住我們的往往不是現實困境,而是腦海中不斷滋生的負面幻想。
這種對結果的過度憂思,只會消耗行動力,給生活徒增煩惱。
正如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那句經典臺詞:
“總是擔心明天,又怎能把握好今天?”
那些預設的“困難”,想象中的“失敗”,既然尚未成為現實,就不應該成為我們止步的理由。
放下對未知的執念,讓事情自然發展。
當你全心全意投入當前的生活,才能擺脫焦慮與恐懼,穩步走向成長與進步。
不同于李征的畫地為牢,《山月記》中的悟凈則詮釋了另一種結局。
悟凈本是流沙河中的一個小妖,卻始終不滿足于現狀。
當他聽聞自己前世是凌霄殿的卷簾大將后,更加心意難平。
他向往那條充滿艱險卻有很多回報的路,卻被一個可怕的念頭所困擾:
“若是歷盡千辛萬苦之后卻沒有獲得拯救,這番苦修豈不是徒勞?”
這種對未知結果的恐懼,讓他每天都焦慮不安。
為尋求解脫,他拜訪了河底的智者:
蝦精意味深長地說道:
“生命的意義,就在此時此刻的呼吸之間。”
老隱士開導他:
“年輕人,不用那么害怕,乘風破浪的人終將穿越重重劫難。”
鱖魚婆悠然地說:
“享受當下的快樂就好。”
他們的從容豁達,讓悟凈漸漸明白:
生命最大的智慧,是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全身心投入當下。
此番頓悟,讓他判若兩人。
從此無論做什么事,都不再考慮能否成功,只管全力以赴。
當玄奘法師途徑流沙河時,悟凈毫不猶豫地拜師門下,踏上西行之路。
這一次,他不再躊躇彷徨:
挑擔時專注腳下,降妖時心無旁騖。
他從未打退堂鼓,始終堅定前行,最終修得正果。
人到中年,肩負重任,更應當像悟凈那樣,放下對未知的惶惑,將心力傾注于眼前之事。
這份專注,終將在命運的轉折處,為我們開啟別樣的精彩人生。
有句話說得好:
“你的任務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生命的真諦在于把握當下,而非憂心未來。
不辜負每一個現在,才能為未來創造無限可能。
無論是歷經風霜洗禮,還是沐浴雨露恩澤,此刻的每一步前行,都在塑造更好的自己。
在《山月記》故事的結尾,李征的精神世界崩塌,陷入癲狂。
“他從床上無端躍起后,莫名其妙地狂呼著奪門而出,突入漆黑的夜幕,一去不返。
等回過神來,已然變成了一只老虎。”
李征化虎的傳說或許只是虛構,卻映照出無數現代人共有的困境:
在行動前預設障礙,在思慮中錯失良機,因恐懼未知而畫地為牢,一生都在焦慮的漩渦中徒然掙扎。
書中有句話發人深省:
“一味地去憂慮遙遠的未來,則眼前必有憂患,所謂達人,是不去登高望遠的。”
真正的智慧,在于專注當下,以行動破局。
我們可以規劃未來,但更要學會拋開預設,把心安住在此時此刻。
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的修煉場,每一次行動都是在創造新的機遇。
2025年下半程,愿我們都能以更澄明的心境專注當下,遠離內耗,始終朝著光亮前行,讓平凡的日子煥發璀璨光芒。
作者 | 王曉,左手親子,右手寫作,心安且寧。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簽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