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內容均具備權威信息來源,詳細出處見文章末尾
7月4日,中國游泳協會正式發布新加坡世錦賽參賽陣容,陳芋汐率領中國跳水隊征戰賽場,全紅嬋因腳踝舊傷復發遺憾缺席本次賽事。
全紅嬋缺席新加坡世錦賽
連續退出比賽后,輿論熱度持續上升,不少網友認為全紅嬋無緣世錦賽意味著其職業生涯將走向低谷。然而這一次,她身后有了強有力的“支持者”,相信不會再有人輕易對她發起攻擊。
那么全紅嬋在此次退賽后是否還有機會重返賽場?她的新靠山究竟有多“強”?
鍵盤的冰冷,掩蓋不了真實的情感溫度
這是全紅嬋今年第二次選擇退賽,一時間,“天才隕落”“逃避競爭維護聲譽”的負面評價鋪天蓋地。
更有甚者,刻意拿她與隊友陳芋汐的成績進行對比,營造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對立氛圍,完全忽視這對搭檔之間相互鼓勵、共同進步的真實關系。
全紅嬋曾在采訪中因看到疲憊的陳芋汐而主動提出坐下交流;在失利后,她默默承受失落情緒,只為避免影響隊友心態,更擔心金牌落入其他國家之手。
她的退賽并非出于畏難或懈怠,而是面對身體發育和傷病雙重壓力下的艱難決定。然而,在網絡輿論的審判中,這些專業考量顯得微不足道。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專家多次指出,身高體重的變化是女子跳水選手必須面對的“隱形挑戰”,它會直接影響動作完成的精度。
三年間,她的身高從1.43米增長到1.60米,體重增加了8公斤,每增加1公斤體重,空中翻騰速度就會減慢0.1秒。
更為嚴峻的是傷病問題,官方資料顯示,她的踝關節積液量已達9.8毫升,超過國際泳聯設定的安全閾值三倍之多,同時伴有腰椎第五節膨出并壓迫神經,隊醫警告:若繼續訓練,可能面臨癱瘓風險。
在輿論風波中,一個堅定的聲音挺身而出,央視以“全滿分升起中國紅”為題發表文章力挺全紅嬋,并將她在奧運奪金的畫面與“燃燈校長”張桂梅的形象并列。
幾乎在同一時間,《新聞聯播》主持人康輝在節目中再次點名:“不僅僅是驚艷,可以說是完美!”這并非央視首次公開表達對這位“跳水精靈”的支持。
康輝多次在不同場合盛贊全紅嬋的“教科書式表現”,并高度評價她“無論對手是誰,都能專注完成自我”的競技精神。
康輝的發言傳遞了一個核心理念:體育的價值在于不斷突破自我,而非僅僅關注結果。央視甚至將全紅嬋與“燃燈校長”張桂梅相提并論。
這份認可早已超越了體育本身,它代表著官方不僅守護一位運動員的尊嚴,更是對拼搏精神的高度致敬。
央視發聲背后的深意,體育價值觀正在轉變
央視此次高調表態,標志著中國體育評價體系的重大轉向,從過去“唯金牌論”轉變為“做最好的自己”的價值導向。官方不再神化冠軍,而是正視運動員作為“普通人”的脆弱與努力。
這種轉變是對過往歷史的深刻反思。當年劉翔因傷退賽被全網聲討,李寧在漢城失利后收到威脅信件,如今全紅嬋因傷退賽卻獲得官方鼎力支持,顯示出社會對待運動員的態度已日趨理性。
褪去奧運冠軍光環,全紅嬋的本質始終如一。康復期間打車返鄉時,司機激動地稱她為“國寶”,她只是輕聲回應:“我們都一樣。”
這種質樸與謙遜源自于她成長于廣東湛江農家小院的生活背景。當董倩在采訪中問及訓練辛苦的感受,她脫口而出的“誰不累啊?”讓奧運冠軍與廣大學子站在同一情感維度。
沒有抱怨,只有通透的理解與平和的心態。這種未被榮譽異化的初心,才是她穿越輿論風暴最堅實的“靠山”。
信源:環球網2025—07—04——全紅嬋缺席新加坡世錦賽,此前因腳腕舊傷復發退出冠軍賽,仍在康復治療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