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火炬高新區大環村東卡公園內燈火璀璨,以“文明鄉風行 助力百千萬”為主題的粵樂文化專場文明直通車駛入“粵樂宗師”呂文成的故鄉。
鄉村唱響粵韻
“百千萬工程”添了文化活力
粵樂文化專場活動的文藝表演以“粵韻開新篇”“嶺南頌雅韻”“美德潤鄉風”三大篇章串聯,帶來10個精彩節目,涵蓋傳統粵樂表演體驗、嶺南童謠展演、大家談節目、移風易俗小品等多種形式,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時代氣息。
文明集市中的《香山笛韻》《民樂工坊》等傳統樂器體驗互動攤位前同樣人氣高漲,整齊擺放的中阮、二胡、竹笛等樂器吸引眾多居民駐足觀賞體驗。
本次活動設計有傳統曲目也有現代音樂,演出者中也是有老有少,現場更設有互動體驗攤位。從老一輩的堅守到新生代的接力,從專業表演到即興互動,這場活動讓粵樂不再是書本里的“非遺符號”,而是融入生活的“活態文化”。
童聲唱響中山
展現美好生活新圖景
精彩的文藝表演中,活動主辦方特意穿插鋪排了《幸福荷飄香》《為祖國喝彩》兩首嶺南童謠,讓少年兒童用歌聲把對嶺南的熱愛、對中山“百千萬工程”發展蝶變的感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來,生動展現日新月異的中山。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山已在各鎮街、各學校鋪開形式多樣的歌詠活動,讓少年兒童用清澈歌聲充分展現中山在迎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推進“百千萬工程”、實施綠美中山生態建設、深化移風易俗、培育文明新風等方面的生動圖景,抒發新時代少年兒童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真摯情懷,引導廣大少年兒童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粵樂傳承+文明建設”
鄉村發展有了“群動力”
大環村作為“粵樂宗師”呂文成的故里,承載著粵樂文化千年的雅韻。散落村中的碉樓與僑房,更是記錄著先輩們“下南洋、闖世界”的奮斗故事。如何推動名家故里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如何將粵樂傳承與鄉風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當晚的“城市文明大家談”環節,邀請大環村“文化村長”鄧志駒、火炬高新區城東社區第一書記陳鑒標,以及呂文成音樂學院代表、火炬高新區第八小學少先隊輔導員羅秋嬋等人,對此進行了集思廣益。
在他們的熱烈探討中,記者了解到,按照市委主要領導強調要突出呂文成音樂元素、牽引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加強僑房、碉樓活化利用,深入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更高質量推進“百千萬工程”的要求,大環小區已初步確立“三橫三縱五核心”的空間布局規劃,將深度挖掘粵樂文化資源、碉樓僑房資源、紅色資源、華佗文化資源,以“音樂+N”的模式延伸商業價值。
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與熱火朝天的文明集市,生動展現著中山將文明建設融入日常、浸潤人心。記者在現場看到,火炬歌舞團帶來的小品《如此盡孝》,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令觀眾忍俊不禁,卻也引發大家思考“如何讓傳統美德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的光彩?”垃圾分類小能手、移風易俗快問快答、移風易俗拼拼樂等攤位前,聚滿了參與互動游戲的小朋友,垃圾不落地等文明理念悄然融入他們心中。“孩子玩著玩著就學會了新知識,這樣的活動比單純說教有意思多了!”市民劉女士表示。
這場由市文明辦聯合市文聯、火炬高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火炬高新區宣傳辦精心打造的文化大餐,以大環村為核心陣地,通過節目展演、文化體驗、深度交流等多元形式,讓經典粵韻在夏夜星空下深情流淌。
活動不僅推動粵樂文化活態傳承與新時代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更以文化之力浸潤鄉風、賦能鄉村振興,為“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注入澎湃動能。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
來源:中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