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家山:玉林蘿村》/曹美蘭/漓江出版社/2025年3月
《文化家山:玉林蘿村》是一部讓人初讀驚喜,再讀深思的作品。全書凡135千字,有插圖58幅,圖文并茂,五色印刷,隨手一翻賞心悅目之感便油然而生。全書重點展示了藏在嶺南古村落里世代傳承的芬芳書魂,而“無錫國?!钡某霈F則為我們呈現了一場抗戰年代大學史與村莊史的偶遇。
廣西玉林古稱鬱林郡,素有“嶺南美玉,勝景如林”之謂,其行政建制始于秦朝。蘿村是今天玉林市下轄縣級北流市的一處古村,是民國時期國學大師陳柱的家鄉,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朝,建村時間超過570年。憑借村落原貌保存度、古建筑規模、價值特色等不可再生資源,蘿村于2012年成功入選國家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這部書采用“準史志”的寫法,向我們全面展示了蘿村的前世今生和蘿村人與炊煙犬吠為伴的日常生活。全書38篇文章被納入8個版塊:十萬卷藏書樓、村里來了所無錫國專、狀元走過的地方、千年荔王皆樹人、夜半鐘聲護書魂、益興堂里“起奇才”、萬年橋上吟哦聲、家山文脈永流淌。僅僅從這些題目上,我們就可以發現蘿村上空始終縈繞著裊裊不絕的“文氣”。
蘿村既是中國南方明清時期鄉村民居建筑的典型,又是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嶺南文脈重地。視覺中的蘿村集古樹、古宅、古祠、古堡、古寺、古巷、古橋、古井、古壁畫于一身,陳柱故居后身三棵見證過千年歷史的荔枝樹更是號稱“嶺南荔枝王”。
從文化上講,蘿村人注重“耕讀傳家”,在明清期間考中進士、舉人、貢生、監生、文武秀才者不下100人,有七品以上官員近30人,光緒年間的陳繩虬更是官至從一品。陳柱一門世代書香,都對地方和國家的教育事業有突出貢獻,是北流四代入縣志的唯一家族。
蘿村人有著數百年不變的村風、族風、家風的傳承,蘿村人從它的278條古巷中源源不斷地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從國學大師陳柱、教育家陳一百父子,到歷史學家陳千鈞、翻譯專家陳昆才,到航天專家陳奇妙、海洋學家陳奇禮,再到中國首次亞馬孫科學探險考察首席科學家陳光偉、橋梁專家陳起維,他們從蘿村走向世界,也將世界帶回蘿村里,并具化為獨屬于蘿村的文化精神。
在蘿村500余年的村史中,出現過青松書院、梅花書室、松間書院、云山寺、書房園等五大書院,藏書樓有陳千鈞的“二凡樓”、無錫國專舊址藏書樓等,其中最有名氣的無疑是康有為為陳柱題名的“十萬卷藏書樓”。時至今日,松間書院舊址益興堂中,陳喬柏教授的“崇簡齋”正向村民無償開放萬卷藏書。
著名畫家黃賓虹曾兩度到訪蘿村,斗口河、指月樓和陳柱“山屋”在他筆下的形神再現,也讓蘿村與中國藝術史有了重要交集。但為蘿村帶來最奇妙光彩的,當屬無錫國專的到來。
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國學高等學校,中國教育史上素有“北有清華國學院,南有無錫國?!敝Q。隨著抗戰形勢的日益嚴峻,“西南聯合大學”落腳昆明,無錫國專則一路遷至廣西,其不足九年的“桂校”辦學歷程中就包括了蘿村的兩年。國專之所以能來到蘿村,依靠的是曾在國專任教的陳柱的一片赤誠之心,依靠的是陳氏家族“積錢不如積書”的祖訓,依靠的是一個龐大、團結、重教的宗族無條件地支持?!凹摇迸c“國”,在這一刻形象地實現了高光重疊。
蘿村永康堂是京官陳宗經在道光年間修建的家宅,也是無錫國專當年的主要教學場所,它和旁邊的陳輔邦祠是國?!肮鹦!迸f址保存得最好的地方。書中《永康堂前》《國專西遷》《紛紛上學去》《村民眼里的國專生活》等篇目,為我們追溯了國專的“蘿村歲月”和蘿村的“國專歲月”。國專的到來,讓馮振、王桐蓀、錢仲聯等名家先后來到蘿村,用學識滋養和濡染了蘿村的鄉風,也讓陳二百、陳拔譽等蘿村人在家門口就讀上了大學,并成長為廣西教育界的棟梁。蘿村也就此成為中國現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
這本書的作者曹美蘭是一位北流市本土女作家,本土作家的身份便于她更好地融入蘿村和投注感情,女性的特質則便于她更加細膩地發現和表達。例如文字中的夢境敘寫和虛實處理,例如對無錫國專名師薈萃的神往和揣想。
蘿村背倚素有“南方西岳”之稱的大容山。大容山“以其遼闊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而得名”,我們在曹美蘭的這本書中也不難讀到蘿村的“遼闊”與“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