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觀世界中尋找宏觀突破,在基礎研究中鏈接產業應用,這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教授高平深耕科研的三十年。從劍橋大學博士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先進材料學域主任,她始終聚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研究,以“十年磨一劍”的堅持,將“一張薄膜”轉化為改變世界的科技力量。
從微觀構型到宏觀創新:
三十載專注薄膜科技
1993年,高平在英國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及博士后研究后,選擇加入初創期的香港科技大學。彼時,這所清水灣畔的新大學正以開放的學術氛圍吸引著全球學者。30年后,她再次投身于另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擔任功能樞紐先進材料學域首任主任。
“‘新’是激發創造力的源泉。”高平認為,無論是科研還是教育,都需要在突破中尋找機遇。她的研究始終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如何通過調控高分子材料的微觀結構,設計出具有顛覆性性能的宏觀材料?
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領域,高平團隊取得了多項國際認可的成果。例如,他們首次提出“三階段強化模型”,揭示了納米復合材料中同步增強增韌的機制。他們開發出的2D超強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不僅具備超高強度和透明性,還兼具透氣性和防菌特性,被應用于皮膚傳感器、醫療防護、海水淡化等領域。2024年,這項技術被融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本科錄取通知書設計中,寓意“科學探索永無止境”。
產學研融合:
讓科技“落地生根”
高平始終強調科研的“應用價值”。她帶領團隊研發的高透明口罩,能過濾99%的病毒和細菌,同時保持低呼吸阻力;新一代電池隔膜技術則突破了新能源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其輕薄、高強度和智能熱終止管理特性獲得了全球化工巨頭的認可。
▲高平(左二)展示透明透氣防菌防毒口罩
“科學的意義在于服務社會。”高平始終致力于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社會價值。她指導的學生團隊創立了PointFit公司,研發基于納米薄膜技術的汗液傳感器,可實時監測運動員汗液中的乳酸、體溫等關鍵生理指標,助力科學訓練與健康管理;同時,她參與固納公司連續制備超強薄膜的產業化項目,該項目在香港科技大學與越秀集團聯合舉辦的2023年創業大賽中脫穎而出,榮獲百萬元大獎,并已與國內多家前沿科技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推動實驗室技術走進民生領域。通過這些探索,高平不僅驗證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可行性,更為年輕學者搭建了從理論研究到工程實踐的橋梁,以產學研融合的方式讓科技真正“落地生根”。
▲高平展示多孔透明透氣獨立自支撐納米膜
“從垃圾中挖金子”:
以創新賦予材料新生命
聚乙烯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塑料,但高平將其比作“等待挖掘的金礦”。“很多人只能生產普通塑料袋,而我們希望通過微觀設計,將其轉化為世界上最堅固的材料。”她的團隊通過調控碳納米管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的分布,開發出防彈納米纖維;利用拓撲結構設計的2D膜材料,甚至比傳統材料輕薄數倍卻強度更高。
這種“化平凡為非凡”的理念,也體現在她的教學中。每周六的組會上,高平會為每位學生安排半小時的單獨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并給予針對性指導。“科研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她鼓勵學生挖掘興趣,而非強加路徑。
春風化雨:
培養有溫度的科技人才
除了科研,高平更關注學生的成長。她曾拒絕國外企業的高薪邀約,將核心專利留在中國,只為“讓技術服務于國家需求”。在教學中,她也將愛國情懷融入課堂,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的社會責任。
“以人民為中心的科技才是好科技。”高平相信,真正的創新不僅需要技術突破,更需要關注人類福祉。從實驗室到產業,從教學到育人,她始終踐行這一信念,用“一張薄膜”的厚度,鋪就科技向善的廣度。
人物簡介
高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教授、功能樞紐先進材料學域主任,1990年獲劍橋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她深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領域三十余年,擁有近20項國際領先發明,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醫療、新能源、環保等領域,曾獲“廣州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編輯 | 董敏煒 實習生 王琳
圖片 | 受訪者提供
審核 | 馮海波 劉肖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