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施婕)前不久,一段“廣州多名居民身穿白衣,凌晨4時許在道路上行走”的監控在網絡流傳。官方后續證實,這是一場集體“辟谷”活動,參與者多為老人。
凌晨4時許,多名身穿白衣的居民在道路上行走。瀟湘晨報視頻截圖
辟谷源于道家養生體系,意為“避開五谷”,即通過服氣(道教術語,指吞服自然精華之氣)、調節呼吸等方式,在一段時間內停止進食,追求身心凈化。其記載可追溯至《莊子·逍遙游》“……不食五谷,吸風飲露”。這一古籍中的養生法則,現已成為部分現代人的養生選擇。
醫學上,辟谷指限制或完全停止攝入谷物及固體食物。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金暉指出,辟谷的本質是“短時禁食或極低熱量攝入”,對身體的影響利弊并存。
其潛在益處主要包括:代謝調節,短期或可減輕胃腸負擔,輔助改善消化功能及血糖、血壓;減輕體重,極低熱量攝入可快速消耗糖原與水分,導致初期體重下降;提升狀態,少數實踐者稱情緒更穩定、思維更清晰。
與此同時,辟谷帶來的風險也非常明確。首先,辟谷過程中,由于長時間缺乏蛋白質和能量攝入不足,肌肉組織容易流失,特別是老年人可能導致肌肉無力、體力下降,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其次會導致營養失衡,蛋白質、維生素(如B12、D)及礦物質(鐵、鈣)攝入量減少,引發貧血、脫發、骨質疏松等問題。長期不吃東西,還會影響胃腸道消化功能,容易誘發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長期辟谷還可能導致神經性厭食,從而引起更為嚴重的身心問題。金暉特別強調,辟谷存在特殊人群禁忌,孕婦、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因營養需求高或代謝代償能力弱,辟谷可能加劇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來,因不當辟谷引發的健康損害事件頻發。據報道,2016年7月,山東日照費某參加辟谷后死亡,判決書顯示,辟谷療法尚未經國家正式準許,該療法直接導致費某死亡。同年,一名男性糖尿病患者在辟谷7天后,因血糖劇烈波動誘發嚴重足部壞疽,最終被迫接受截趾手術。
金暉建議,正確辟谷需要遵循科學的方法和步驟,具體包括:體檢評估,辟谷前檢查血常規、血壓、血糖及肝腎功能等;慢性病患者、體弱者需醫生全程監督。漸進減食,正式辟谷前1~2周逐步減少主食與肉類,增加蔬果粗糧攝入以適應飲食變化。嚴控時長,由于每個人身體耐受程度不同,對辟谷時長的適應能力有所不同,總的來說,辟谷時長應越短越好。即使是短期辟谷,也要注意補充足夠的維生素、電解質和水分。實時監測,饑餓、乏力等輕微反應屬正常,若出現心慌、氣短、冷汗或意識模糊,須立即停止并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