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人一生飯量有定數,少吃更長壽"。
過去覺得是迷信,現在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這話似乎還真有點道理!
一、飯量減少1/3,壽命延長35%!
《科學》雜志上發表過一項由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進行的研究,研究人員對幾百只小鼠進行了4年的隨訪分析,在隨訪過程中隨機將小鼠分成2組,一組正常飲食、另外一組在正常飲食基礎上減少1/3飲食攝入,約等于每餐吃7分飽。
結果發現,不限制飲食的小鼠平均壽命為792天、限制飲食的小鼠為875說,這說明少吃點可延長小鼠10.5%的壽命。如若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少吃,壽命會進一步延長35%。
雖說該研究是在動物實驗上進行的,不能直接推論至人體,但相較于暴飲暴食,少吃一點的確可給健康帶來益處。
長期吃太飽會導致身體肥胖,讓血壓、血脂、血糖指標都受到影響,且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同時會對消化道、腎臟以及大腦都帶來負擔,時間長了容易引起功能性損傷,讓人每天都感覺困倦、乏力,提不起勁來。
通過減少進食,可避免讓身體肥胖,還能減輕消化系統以及代謝的負擔。還有研究發現,每頓飯吃7~8分飽,可讓體內的炎癥因子水平下降,減少慢性炎癥反應,對預防疾病發生有幫助。
二、一日兩餐,真的“養生”嗎?
都說限制飲食對健康有益,于是很多老年人開始每日只吃2頓,直接省略掉一頓,這個做法可行嗎?
美國愛荷華大學、田納西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美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內2.4萬余名年齡>40歲的受試者進行了調查,分別對受試者的進餐頻率、間隔時間以及禁食等數據進行了15年的隨訪。
結果發現,不吃3餐中的任意一餐都會增加死亡風險。其中,不吃早午晚餐會讓死亡風險分別增加11%、12%、16%;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40%、15%、19%。
之所以會增加死亡風險,主要與3個原因相關。
1、血糖波動過大
長時間不進食會讓血糖明顯下降,而下一餐的進食又會讓血糖驟升,這種過山車式的血糖波動會導致糖尿病風險上升,且會給血管內皮健康帶來較大的影響。
2、營養攝入不均衡
只吃2餐會嚴重限制食物攝入的多樣性,很難讓身體攝入充足的營養。而營養攝入不足,會導致身體正常功能受影響、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種疾病的發生風險。
3、代謝率下降
長期只吃2餐的話,身體會被迫進入“節能”模式,基礎代謝率隨之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反而更容易囤積脂肪,增加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限制進食和盲目減少一餐是完全不同的2個概念,對此一定要明確,避免讓身體陷入危險的境地。
三、長壽飲食,看看日本人怎么吃
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吃飯?每頓飯吃多少才合適呢?其實可以參照日本人的飲食習慣。
日本連續20多年在《世界衛生統計》報告內位于前列。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男女性平均壽命為81.09/87.14歲,相較于2022年增長了0.04/0.05歲。日本人壽命長,與缺血性心臟病、癌癥等疾病死亡率顯著低于國際水平相關。
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2013年日本癌癥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67.3%,這意味著約有70%的癌癥患者獲得了臨床治愈。
說到壽命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日本人很熱愛運動。但是事實卻與之相反,《柳葉刀》雜志調查的數據顯示,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中日本排名第11,超過60%的日本人不喜歡運動、沒有健身習慣。
日本人如此不愛運動,為什么他們的預期壽命會那么長?
這背后與日本人健康的飲食習慣離不開關系《歐洲營養雜志》上一項針對9.2萬名受試者的研究數據顯示,日本人長壽與長期堅持的飲食習慣相關,這幾點值得所有人借鑒。
1、少樣多量
吃過日料的人都知道,日料有量少、品類多的特點。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飲食指南提倡每日攝入30種食物,長期攝入多樣化的飲食可讓身體攝入充分的營養。且他們多習慣吃8分飽就停手。
而我國的飲食習慣多喜歡用大碗裝,很容易就吃多了。長期過量攝入食物會給各個器官都帶來較大的負擔,還容易導致身體肥胖,增加疾病的發生風險。
2、原汁原味
日本的料理多是水料理,盡可能保留食物的原滋原味。而我國爆炒、煎炸、烤制等烹飪方式,不僅容易破壞食物的營養價值,還會產生一些對健康有害的物質。
3、吃豆制品
日本人的大豆消費量在世界范圍內排名很高,大豆內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植物蛋白,長期攝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包括心梗、腦梗等。
4、吃海產品
日本屬于沿海國家,海產資源十分豐富,在飲食上攝入海產品的占比很高。海產品內的多不飽和脂肪酸豐富,可降低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生風險。
飲食對于健康非常非常重要,對此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從現在開始做出改變!
參考資料:
[1] 《飯量決定壽命?研究表明:飯量減少30%,或可延壽20年,靠譜嗎?》.CCTV生活圈2023-09-10
[2] 《長期一天只吃兩頓飯,真的健康?醫生:用不了半年,或帶來3種負面影響!》.健康醫道2025-05-30
[3] 《為什么日本人更健康長壽?這 12 個“秘訣”值得借鑒》.科普中國2022-12-0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