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夏天的飲食禁忌和選擇,真不是哪朝哪代才興起的規矩。從《禮記》、《齊民要術》到明清筆記,古人就已經總結了不少經驗,說的是“夏月食宜清,少辛多甘”。
關于“5不吃”,老北京有句民諺:“三伏不進三鮮,腥膩易生煩。”意思很明白,天熱時人容易犯困起燥,飲食尤其得小心。你看《紅樓夢》里,老祖宗夏天點心也不過酸梅湯配糕干,吃得極有節制。
再說“3要吃”,民間家家戶戶幾乎都懂得夏天要多準備些消暑解膩的小菜。蘇東坡有詩云“蔬食宜嫩葉,果實小甘酸。”你瞧,幾百年前的大文豪,夏天也是掰著手指頭吃瓜果兒。南方有民諺:“不吃苦,夏不過。”一碟清苦的苦瓜,反倒成了老輩人口中的寶。
有趣的是,在江南水鄉,小暑剛過,家家都把冬瓜挑出來曬一曬,說是“清心利口,佳蔬上等”。在廣東,家里還要煲上一鍋老火湯,大暑天一進屋,滿院都是湯水香氣。無論是哪一地方,這份重視清淡、惜福順時的傳統,似乎流在每個中國人骨子里。
【5不吃——夏天餐桌的溫柔“避風港”】
1. 重油膩之物:紅燒大肉、油炸丸子。老話說“夏味宜淡,清補消暑”。油膩入肚,容易讓人悶得慌。地鍋土灶的香味雖好,到了三伏天,還是讓鍋里的肉歇歇吧。
2. 腥膻生冷之物:連著幾天的剩羊肉、牛雜燉菜,或涼拌生鮮。鄉下老人常說“夏不貪涼”。冷盤下肚,一時爽口,容易惹腸胃調皮。
3. 難消化食物:堅果點心、重醬拌飯。天一熱,人的“火氣”就多,重口味的點心、牛軋糖也該放下。早點包子油條也別貪多。
4. 過度辛辣刺激:辣椒炒肉、麻辣干鍋。雖然辣味能讓人開胃,但夏日氣溫高時,飯桌上別“火上澆油”。
5. 久儲隔夜菜:冰箱里的剩飯剩菜、隔夜粥。在老人眼里,“隔夜不進口”,是對一家人身體的一份小心。
不少人疑惑:難得聚餐,怎么能少了點重口味?其實,夏天比拼的不是大魚大肉,而是誰家餐桌更透清香。家有老人,總愛把剩雞翅魚塊“轉戰”回鍋,說是舊飯菜易壞,不過多啰嗦一句,都是把咱們的日子掛在了心頭。
【3要吃——順應暑氣,消夏享清新】
1. 時令瓜果
西瓜、黃瓜、甜瓜,夏天一到就成了當季紅人。蘇軾有句“清泉綠水三江,瓜果正當時”,說的就是這股新鮮勁頭。
家常做法很簡單:西瓜切片冰鎮或打成果汁,黃瓜輕拍切段后蒜末、米醋、香油一拌,酸爽脆嫩,解渴又消暑。老人們常說“瓜果不離手,暑氣自然消”。但記得西瓜別貪多,黃瓜也別空腹吃。
2. 綠豆百合湯
綠豆象征著清涼、和氣。百合寓意百事合心、家人安穩。
做法:綠豆、百合提前浸泡,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轉小火慢煮。等綠豆軟爛、百合綿滑,覺得口味淡可以加點冰糖。湯水清香,家里大人小孩都愛,在老一輩看來,飯后來一小碗,是暑氣下的一場“小團圓”。
3. 苦瓜炒蛋/涼拌苦瓜
苦瓜雖然帶點苦頭,夏天卻廣受歡迎。古人說“不吃苦,夏不過”。苦里藏清甜,也算人生的一味良藥。
做法一:苦瓜洗凈切片,用鹽腌后擠水,熱鍋炒蛋再入苦瓜快炒,取娘倆的顏色和口感,極下飯。
做法二:苦瓜切薄片,沸水焯一下,過涼拌點蜂蜜或者陳醋,撒上一把芝麻,脆生生透心涼。
你看,這些菜式不追求復雜,材料常常就近取,正是一份順應天時、惜取當下的踏實。老人們說的“3要吃”,其實是代代傳下來的好日子——在最熱的日子里,留一份清淡,讓人舒坦,也讓家中更有安穩的底氣。
中國人自古就講究“吃有節,飲有度”。而這些夏令“5不吃3要吃”,養成的不只是健康,更是一份對自己和親人的在意。老家有句俗語:“清淡一夏,無病無災。”每一口下飯菜,其實都藏了一點家人的關懷、歲月的溫柔。
現如今,生活節奏快,外賣不是重油紅燒,就是各種冷飲甜食,難免偶有疏忽。可打開記憶的抽屜,夏天最舒心的味道,卻是家里淺淺淡淡的一桌飯。咱中國人對飲食的那點講究,從來沒因為時代忙亂而消失。
一到夏天,重口、油膩、隔夜菜都悄悄讓了位,涼瓜湯、瓜果盤、綠豆水登堂入室。有人問,吃飯還要這么多講究嗎?其實,這些“5不吃3要吃”的規矩,看似瑣碎,卻如微風輕撫,為一家人遮擋了不少夏日的燥熱和不安。
日頭雖毒,飯桌可溫柔。平平淡淡的綠豆湯、苦瓜炒蛋,勝過山珍海味。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講的是一道清淡飯菜里,人間煙火的極致溫柔。
愿大家也能在炎炎夏日,記住老人們的一句叮嚀:日子再熱,心頭要清涼。飲食不在豐盛,而在用心。
真正的幸福,有時候就是——“不油膩,不糊涂,一清二白過盛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