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河西都會?
河西都會這個詞匯,蛻變于《十六國春秋》和《晉書》中的“河西一都之會 ”。
后涼承續前涼,成為新的西北霸主。然而,在大涼天王呂光統治后期,因后涼內部矛盾重重。鮮卑人禿發烏孤、盧水胡人沮渠蒙遜、漢人李暠,就見機紛紛自立門戶,企圖建立起各自的“涼國”,由此后涼分裂為了南涼、北涼、西涼。
因前涼和后涼定都都選擇了姑臧(武威),所以姑臧城 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核心王者之城。
誰能占領姑臧城,才意味著從法禮上真正繼承了前涼的文化遺產。
圍繞著姑臧涼州,“河西一都之會”的歷史典故就這樣產生了....
《十六國春秋》卷八十八 [北魏]崔鴻 撰 、[清]四庫全書本
《晉書》[唐]房玄齡 撰、萬歷六年(1578)周若年、丁孟嘉刻本
筆者摘要原文如下:“若蒙遜拔姑臧,亦不能守,適可為吾取之,不宜救也。曰:侖知其一,未知其二。姑臧人雖虛弊,地居形勝,河西一都之會,不可使蒙遜據之,宜在速救。利鹿孤曰:車騎之言,吾之心也。”
要理解五個涼國之間的故事線,就必須搞明白整個十六國的時間線。研究五涼學,也絕不能止步于五涼,而是要擴展在整個涼州學的整體框架當中。爭奪姑臧城,不僅要考慮到其他幾個涼王,還要關注與后秦、西秦、吐谷渾、胡夏和鐵弗匈奴等政權的關系,既包括軍事對抗,也包括外交周旋。
在這樣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禿發傉檀敏銳得意識到姑臧城“地居形勝”,是“河西一都之會”。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唐)沙門慧立撰寫,彥悰箋注
到了唐代,繼后涼國師翻譯學大師鳩摩羅什 之后,唐玄奘 也翻譯了很多經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亦有載“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侶往來,無有停絕?!?/p>
這是“河西都會”的實證明。
《五涼考治六德集全誌》曾鈞等簒 張紹美修 張之浚鑒定 .乾隆15年[1750] (道光5年 [1825]增刻, 咸豐5年[1855]再增刻) 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清代涼州府武威縣縣令曾鈞也說過“河西都會”,其作品《涼州賦并序》收錄在《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藏于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節選一段,以饗讀者:“率文翁之雅化,沐黎伯之陶甄。潤風氣之日上,作邊陲之典型。夫涼州者,真所謂河西之都會也。”
慕容洞唐在寫作《武威賦·其一》時,感到很多老鄉對“河西都會”的認知一直停留在唐玄奘,所以寫了這樣一段話:“慕容三藏繼嗣涼州總管;歐陽率更以銘姚辯墓志。赫赫斯人,古籍云云,今武威之士竟罕有述焉!所諳者,唯唐玄奘河西都會,三縣一區而已矣。”
涼州(武威)是河西都會,說武威郡是河西四郡之首,也是有理有據有底氣!
本文封面圖片:涼州蓮花山
本文作者:慕容若望
閱讀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