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重慶一棟普通居民樓廚房燈已亮起,龔玲軍站在蒸騰熱氣中揉著面團——今天50個包子、30個雞蛋、6盒牛奶正等著16個外甥醒來。
盛夏的山城重慶,熱浪裹挾著蟬鳴撲面而來。在綦江區一棟普通居民樓里,龔玲軍的四室兩廳已然變身“兒童樂園”。16個外甥如同歸巢的雛鳥,從四面八方飛來,最大18歲,最小才5歲,將舅舅家擠得滿滿當當。
廚房里蒸騰的熱氣中,舅舅清點著食材:五斤面粉、三十個雞蛋、四箱牛奶——這只是今早的用量。直徑80厘米的大鐵鍋架在灶上,回鍋肉的香氣彌漫開來,三個電飯煲同時運轉才能喂飽這群孩子。
這已是連續第五年上演的親情大戲。
被網友稱作“宇宙舅舅”的龔玲軍,有3個姐姐1個妹妹。最初只是孩子們暑假來面包店幫忙,他用鏡頭記錄下那些踮腳夠柜臺的稚嫩身影,誰知竟成了延續五年的家族史詩。
今年隊伍壯大了,從16個外甥擴展到21個孩子,連重外甥都加入了這支“親情軍團”。
數字是冰冷的,生活卻是滾燙的。一箱24瓶的飲料一天要消耗兩箱,一頓飯吃掉30個雞蛋,逛次超市動輒上千元。55天的暑假開銷高達6萬元,垃圾桶每天要倒三次,洗衣機晝夜不停地運轉。陽臺晾衣繩上,16套校服在陽光下構成獨特的家庭圖騰。
有人問舅舅圖什么?他笑著擺擺手:“錢能買面包,但買不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團聚。”清晨六點起床備餐,白天帶孩子們游泳補習,晚上檢查作業到深夜——這“比開火鍋店還累”的日子,他卻甘之如飴。
孩子們圍在餐桌前搶餃子的活潑勁兒,在他眼里抵得過所有辛勞。
龔家的客廳墻上刻著一道道身高標記,像記錄時光的年輪。最大的外甥女已經出嫁生子,最小的孩子才面臨小升初。
舅舅凝視著嬉鬧的孩子們,眼神溫柔又感傷:“孩子們越來越大,這樣的熱鬧還能有幾年?”他特意在客廳裝了投影儀、購置桌游,只為多留住一些童年的聲音。
這份苦心釀出了甜蜜。孩子們自發組成“紀律委員會”,初中生輔導小學生功課,連五歲寶寶都承擔了清點拖鞋的任務。舅媽教孩子們做蛋糕時,廚房被弄成面粉戰場,可當每個人吃到自己做的蛋糕,那種成就感千金難換。
這份親情早已溢出家門。附近超市冰棍銷量激增40%,游泳館推出“外甥軍團套餐”,旅行社主動設計“大家庭出游路線”。#16個外甥的暑假#話題閱讀量突破2.3億次,網友紛紛留言:“這才是童年該有的樣子!”
社會學家看到了更深層的圖景。在平均家庭規模從1982年4.41人降至2020年2.62人的今天,這種“大家庭式暑期托管”成了城市化進程中珍貴的親情綠洲。當00后獨生子女比例高達75%,龔家客廳里上演的,恰是當代中國孩子最稀缺的社交課堂。
夜幕降臨,孩子們橫七豎八地睡在地鋪上。舅舅輕手輕腳地給他們掖好被角,藥箱里備著每個孩子常吃的藥品,衣柜中留著去年落下的外套。
“孩子們叫我舅舅的這些年,過去了就再也沒有了。”這盞深夜亮著的燈,是傳統家族在現代化浪潮中守護的最后篝火,溫暖了鋼筋水泥叢林里多少孤獨的靈魂。
龔玲軍的故事在2025年夏天再次溫暖網絡。當他在晨曦中揉著面團,當孩子們在“家庭會議”上講述各自城市的見聞,當墻上的身高刻度又添新痕——我們突然懂得,真正的親情不是血緣的必然,而是選擇的必然。
舅舅用年均兩個月的超負荷運轉,守護著中國傳統家族最后的篝火。這簇火焰,照亮了現代人心中那個關于“家”的原始記憶:它從來不只是鋼筋水泥的空間,更是讓親情生生不息的溫暖港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