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大的變化不是外表的改變,而是心態的轉變。你會發現,曾經童年一起玩耍、少年一起打鬧的兄弟姐妹,漸漸走遠了。不是因恩怨仇恨,而是過了50歲后,大家開始默默“斷親”,選擇與兄弟姐妹基本不來往。
親情變淡,關系疏遠是常態
小時候的兄弟姐妹,是你的整個世界。一起吃飯,一起玩鬧,親情簡單且純粹。不過踏入中年后,每個人都成為了家庭的“頂梁柱”,忙于各自的柴米油鹽之事,以及家長里短之事。誰還會有閑暇的工夫去維系原生家庭那點親情呢?于是童年的“家人”變成了成年后的“陌生人”,生活的重心,也從兄弟姐妹,轉向了兒女伴侶。
兄弟姐妹關系常遇的三道坎
- 父母財產分配引發矛盾
- 財產分得較多便會引發嫉妒;分得較少,則自己心有不甘。公平原本就是個似是而非的命題,一旦心態失衡,爭執就會接連不斷。
- 贍養老人責任推諉
- “你,該多出點”“我有困難”;“你離得近你照顧”;“我,忙著帶孫子”……相互推諉,使親情漸漸變涼
- 利益沖突與家庭矛盾
- 成家之后,利益糾葛頻繁地發生,親情在利益面前顯得比較脆弱。無法跨越這三道侃兒,多數人默默地選擇了疏遠,甚至做出了“斷親”這樣的行為。
斷親不是絕情,而是成熟的清醒
斷親并非吵鬧以及責備,而是“悄然的疏遠”。50歲之后,最大的智慧就在于合適的時候舍棄。感情倘若不合適,又為何要強行去挽留呢?三觀要是相差異,又何必深入地去交往呢?相處會讓人感到疲憊,又何必要相互去干擾呢?有些關系存于心底,相見時淡然一笑而過,互不侵擾,這才是最有風度的告別。
過了50歲的成熟人情觀
- 兄弟姐妹變成“選擇性關系”,你對我好,我自然回應;你算計我,我自然保持距離。
- 不糾纏、不計較,見面淡聊幾句。錢自己花,事自己扛,不麻煩兄弟姐妹,也不指望雪中送炭。
- 把心思收回,多為自己活。兄弟姐妹雖親,終究是外人。最珍惜的是枕邊人、兒女,還有自己的健康與心情。
結語:斷親是成長的標志
過了50歲,親情淡了,走散了,斷親了,都是生命的必經之路。無需內疚自責,正是成熟的體現。成年人的世界,靠不住的不是關系,而是自己。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人生下半場,好好愛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