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佛都坐落于四川省樂山市凌云九峰,與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山大佛毗鄰,占地千畝的原始林地間隱藏著上萬尊精美佛像。作為國家4A級景區和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核心區,這里既是唐代佛教盛景的現代復原,也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秘境。
東方佛都始建于 1989 年,歷時五年精心雕琢,于 1994 年正式對外開放。其建造初衷,是為了恢復唐代 “凌云九峰,峰各有寺” 的宏偉景象。這項偉大工程得到了中國雕塑大師劉開渠的悉心指導,以及四川美院教授們的匠心創作,最終在丹霞崖壁上重現了千年前的佛國勝境。
東方佛都不僅是對唐代九峰風貌的再現,更是樂山大佛佛文化的一種延伸。其中,長達170米的巨型東方臥佛及其周圍萬尊采用圓雕、浮雕、摩崖造像等不同技法雕刻的佛像,它們分布在凌云山九峰的四座山峰之中,或凹或凸,錯落有致,形成了一幅連綿不斷的佛光普照景象,恢復了那個時代的神圣與神秘。一路下來,一步一景,東方佛都到底有多少值得打卡的景點?可以說無人能數得清楚!中視文旅盤點了東方佛都不得不參觀的十八大景點,希望到景區里給你更直觀的感受!
東方佛都十八景:
1. 東方臥佛:涅槃中的永恒
踏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橫臥山間的東方臥佛。這尊長達 170 米的巨型佛像,比樂山大佛還要高大,以佛祖釋迦牟尼圓寂時的姿態呈現,神態安詳,衣紋流暢。其依山而建的設計,巧妙地將自然山體與人工雕刻融為一體,當晨曦初照,整座佛像仿佛沐浴在金色的佛光之中,令人心生敬畏。
2. 連心山:東坡遺韻與影視傳奇
連心山不僅是電視劇《風云》的主要取景地,更是北宋大文豪蘇軾與妻子王弗的暫居之地。相傳蘇軾在此留下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的千古名句,賦予了這座山峰深厚的人文內涵。山間茂林修竹,溪流潺潺,游客可沿著小徑探尋歷史與藝術的交融之美。
3. 藥師佛洞:祛病延年的慈悲之光
穿過地宮,藥師佛洞豁然開朗。洞內供奉著高達 51 米的藥師佛,其衣褶紋理清晰,神態慈悲祥和。藥師佛為東方琉璃世界教主,傳說能施藥治病,解眾生疾苦。洞窟內的燈光設計獨具匠心,暖色調的光線自上而下投射,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
4. 釋迦牟尼坐像:活態洞窟的心靈對話
地宮中段的釋迦牟尼坐像,是世界上最大的 “活態” 洞中坐佛,高 33 米。工匠們以 “藏而不露,現必驚人” 的設計理念,通過精準的雕刻和巧妙的光影效果,使佛像的眼瞼微垂,仿佛與游客進行著跨越千年的眼神交流。拾級而上,與佛像 “對話” 的過程,堪稱藝術與信仰的完美融合。
5. 金佛殿:盛唐氣象的時空回響
登上金佛殿,唐式建筑的飛檐斗拱在綠樹掩映中若隱若現。這里不僅是銘記唐代 “凌云九峰” 的歷史地標,更是樂山大佛開創者海通法師、抗元名將余玠等英雄人物的駐足之地。站在殿前俯瞰,三江匯流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變遷。
6. 最后莊嚴:大師遺作的永恒絕唱
在景區的池塘邊,三尊妖女環繞著一尊古佛,這便是雕塑大師劉開渠一生唯一的一件佛像作品 ——《最后莊嚴》。作品以佛教故事為藍本,通過細膩的雕刻展現了人性與神性的沖突與和諧,被譽為中國現代雕塑藝術的巔峰之作。
7. 十八羅漢洞:秦漢風骨的靈動演繹
洞中十八羅漢造型古樸,采用秦漢時期的雕刻手法,線條簡潔大氣,神態各異。有的羅漢手持法器,有的袒胸露腹,生動地展現了羅漢瀟灑不羈的形象。洞窟內的光線透過天然石隙灑落,為這些千年古佛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8. 萬佛洞:地下宮殿的璀璨星河
踏入萬佛洞,仿佛置身于佛國的浩瀚宇宙。洞內空間廣闊,萬尊佛像或坐或立,或大或小,形態各異。墻壁上的浮雕講述著佛教的歷史傳承與傳說故事,而出口處高達 51 米的藥師佛,則以其宏大的氣勢將整個洞窟推向高潮。燈光與巖壁的巧妙結合,使洞內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
9. 天王殿:風調雨順的美好祈愿
天王殿內四大天王高達 9 米,分別手持劍、琵琶、傘、蛇,象征著 “風調雨順”。工匠們以精湛的技藝將天王的威嚴與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其鎧甲的鱗片、飄帶的褶皺都清晰可辨,堪稱佛教造像藝術的典范。
10. 達摩祖師洞:禪宗祖庭的精神圖騰
作為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祖師的造像高 10 米,神態肅穆,目光深邃。洞窟內的浮雕講述著達摩祖師 “一葦渡江” 的傳奇故事,以及禪宗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洞內的香火常年繚繞,吸引著無數信徒前來朝拜。
11. 八百羅漢群像:天人合一的藝術巔峰
在萬佛洞地宮深處,一堵長達 80 米的石刻墻震撼登場。八百羅漢群像直接雕刻在丹霞崖壁上,充分利用了天然巖壁的形態和紋理,使雕像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每一尊羅漢的表情、姿態都各不相同,生動地展現了佛教藝術的多樣性與生命力。
12. 觀音窟:慈悲為懷的千手千眼
觀音窟內,千手觀音的金身熠熠生輝,千手法器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媚態觀音則以婀娜的身姿,將神性與人性完美融合。洞窟內的燈光設計巧妙地營造出光影變幻的效果,使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訴說著千年佛韻。
13. 雙柱窟:心神車窟的建筑奇跡
寬大的石窟大廳中央矗立著兩組支撐石柱,這是中國唯一的雙石柱心神車窟。石柱上的浮雕精美絕倫,講述著佛教故事與歷史傳說。洞窟的結構設計巧妙,既保證了建筑的穩定性,又營造出莊嚴神圣的氛圍。
14. 燃燈佛祖像:智慧之光的永恒照耀
北峰之巔的燃燈佛祖像高 18 米,通體采用漢白玉雕刻,左手托燈,右手結說法印。每當旭日初升,陽光透過佛身,在巖壁上投射出璀璨的光暈,形成 “佛光普照” 的奇景。這里也是朝圣者祈求智慧與光明的圣地。
15. 密宗洞:唐代壇城的神秘再現
深藏于地宮西側的密宗洞,完整再現了唐代密宗壇城的恢弘氣象。洞內中央供奉大日如來五方佛,四周金剛界曼荼羅浮雕環繞,四壁刻有 21 尊度母像及密集金剛、勝樂金剛等密教本尊。洞窟內的壁畫色彩鮮艷,線條流暢,是研究唐代密宗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16. 印度濕婆像:宇宙之力的青銅史詩
高達 10 米的印度濕婆像,以青銅鑄造而成,四臂分別作無畏、火焰、象鼻等手印,展現了其創造和毀滅宇宙的神力。雕像的造型獨特,融合了印度教與佛教的藝術元素,是東方佛都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
17. 彌勒佛:笑納眾生的歡喜之境
出萬佛洞,沿著蜿蜒小徑前行,一尊造型獨特的彌勒佛赫然出現。這尊彌勒佛高約 20 米,以圓雕技法雕琢而成,倚山而坐,體態豐腴,袒胸露腹,笑容可掬。彌勒佛的大肚與笑容極具感染力,仿佛能容納世間一切煩惱,讓觀者也不禁心生歡喜。佛像周圍環繞著嬉戲的孩童雕像,增添了生活氣息,寓意著彌勒佛笑迎八方客、福澤眾生的美好愿景 ,也讓莊嚴的佛國多了幾分煙火氣。
18. 東大門:藝術大師的絕筆之作
景區東大門由褚紅條石砌建,門額上 “東方佛都” 四字為劉開渠先生的絕筆。門洞取佛教 “三解脫門” 之義,間隔處雕刻著古印度風格的菩薩浮雕,門廊周邊的敦煌飛天淺雕像,則寓意著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歷史脈絡。
東方佛都最重要的景點并不在于那些能看見的,景區背后的故事和歷史才是最讓人動容的景觀。東方佛都傳承自唐朝“凌云九峰”,九峰眾多佛像佛寺,均遭宋末火劫,歷朝歷代無人能夠復原,直至當代,在科技、資金、人員素質等資源的儲備之后,才終于將其復活。古代的東方佛都記載了中國在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歷程,也是許多歷史名人,如蘇軾、余玠等人,命運起承轉合之處,蘇軾在此留下的愛情與文學傳奇,余玠抗元的英雄事跡,海通法師開鑿樂山大佛的壯舉,都與東方佛都緊密相連。這些歷史人物的命運在此交織,共同書寫了樂山的文化篇章。(中視文旅)
編輯:秦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