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爆發的前夕,曹操憑借剛剛獲得的荊州,陶醉于勝利的喜悅之中,并自信滿滿地給東吳的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中,曹操提到他接到朝廷命令,進軍南方討伐不臣服之人,而劉琮已經在壓力下投降。曹操宣稱自己如今擁有八十萬水軍,并將在不久的將來與孫權會面。
東吳收到信后,立刻召集了朝中重臣一起審議。所有人看到信后都大為震驚,心中充滿了恐懼。東吳內部關于是否向曹操投降的討論也很快展開。支持投降的意見占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張昭成為了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唯一支持堅決抗爭的兩人是周瑜與魯肅,他們的聲音在朝堂上顯得相當微弱。
張昭提出了一番投降的理由。他分析說,曹操如猛虎豺狼,借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一切行動都以朝廷的權威為后盾。若東吳此時與曹操對抗,無疑顯得名不正言不順。再者,東吳的抗敵依賴的是長江這一天險,但曹操已經占據了荊州,掌握了劉表所培育的水軍力量和大量戰船,他的軍隊能夠水陸并進,這樣一來,長江的天險也已不再完全屬于東吳,而是曹操與東吳共同擁有。因此,投降已經成了一個無可避免的選擇。
張昭的投降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抗拒曹操的名分并不正當;其二,曹操所掌握的水軍及戰略使得長江天險對東吳不再構成獨立的防線。東漢末年的天下依然名義上屬于漢朝,雖然曹操控制了朝廷,但名義上與朝廷作戰的任何行動,都等同于與東漢作對。曹操作為代表朝廷的力量,其軍隊便是政府軍,東吳若與之對抗,實質上就是反叛朝廷,處于非常不利的道義位置。
除了名分上的劣勢,東吳與曹操的實力對比也并不在一個層級。曹操控制了中原及江南的荊州,擁有強大的兵力,且勢力范圍涵蓋了整個北方和中部。而孫權手中的江東地區不過是揚州七郡,單論人口、城池、經濟及軍事力量,孫權與曹操相差甚遠,甚至不足曹操的五分之一。張昭的投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代表了當時大多數人的理智選擇——名不正、兵不敵,抵抗只會導致兩敗俱傷,最終毫無勝算。
但張昭并非畏懼死亡,亦不是一味貪圖榮華富貴。作為孫策的托孤大臣,他既有威望又具能力,是東吳政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敢于直言進諫,敢于批評孫權的錯誤,是一位極為理智且有擔當的政治家。張昭的投降,實際上是他在權衡形勢后得出的最理智且具有現實意義的選擇。
那么,孫權為何堅持反對投降?一方面是因為他年輕且心懷雄心,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魯肅對他的影響。公元200年,19歲的孫權在父親孫策去世后接管了江東。內有叛亂,外有強敵,孫權面對的局勢異常復雜。然而,魯肅的出現讓孫權逐漸樹立了更宏大的野心。在魯肅的鼓動下,孫權心中埋下了統一天下的夢想。魯肅提出的戰略中,孫權被建議先消滅劉表,完全控制長江南岸,再以此為基礎逐步爭霸天下,甚至稱帝建立自己的大業。
雖然孫權表面上拒絕了這一提議,但魯肅的建議無疑加深了孫權心中的野心。到了孫權28歲時,這種野心已經不再局限于理論,而是逐漸付諸實踐,尤其是在赤壁之戰前,孫權的戰略眼光逐步顯現,他的野心也愈加明確。對于他來說,投降曹操不僅是違背自己理想的選擇,也會放棄掉成為一代帝王的機會。
孫權的軍事能力并不突出,但在政治上極為老練,身邊的謀士和將領如周瑜、魯肅更是為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周瑜的戰略眼光,尤其讓孫權信心倍增。周瑜指出,曹操的水軍并非無懈可擊,曹操雖有強大的兵力,但并不擅長水戰,且即使曹操號稱有八十萬大軍,實際的兵力也不過十五六萬。此外,曹操雖然占據了中原,但仍面臨如馬超、韓遂等北方敵人的威脅。
另外,孫權心中并未完全放棄與劉備的關系。盡管劉備的力量在當時看來微不足道,但他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和持之以恒的抵抗,始終沒有屈服。劉備的精神激勵了孫權,尤其是在劉備屢次敗北卻從未放棄的情況下,孫權認為自己不應輕易投降曹操。
諸葛亮與孫權的對話中,也揭示了劉備為何堅持不投降的真正原因。諸葛亮曾提到,劉備雖多次戰敗,但從未失去信念,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譽和使命,這種堅持的精神讓孫權深受觸動。在他看來,即便劉備這樣微弱的力量也從未屈服,自己作為江南的強大勢力,又怎能選擇向曹操投降?
因此,孫權的選擇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建立在對自己的實力、對未來目標的深思熟慮之上。即便支持投降的聲音強烈,孫權依然堅持抵抗曹操,決心以赤壁之戰為契機,展開一場關乎江東命運的決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