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道是“小人作祟,英雄受損”,戰場上馳騁疆場的英雄人物,即便面對千軍萬馬也未心生畏懼。
奈何暗箭難防,常戚戚的小人突施冷箭,最終讓英雄沒有折戟沙場,反而死在奸人手中。
網圖
古往今來,千古風流人物的故事讓我們后人感慨頗深,陰溝翻船的名將數不勝數。
今天我們就介紹9位慘遭小人陷害的歷史名將,每一個都讓后人感到無比惋惜!
網圖
1.孫策
三國時期吳國的崛起,孫策功不可沒。
當初孫堅死后,吳國頓時失去主心骨,雖然孫策深得袁術賞識,但并未得到信任,千鈞一發之際孫策舉兵攻下九江、盧江,開始尋找脫離袁術的機會。
趁著曹操和袁紹全力爭奪北方霸主的空檔,孫策在江東以不容阻擋之勢迅速崛起。
即便曹操也感到鞭長莫及,對孫策戰神一般的攻勢感到震驚,道出那句流傳千古的感慨——“猘兒難與爭鋒也”。
年少的孫策繼承父親孫堅的遺志,打下東吳堅實基業,可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之際,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網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揮師北上,騎乘快馬一路所向披靡,但不成想卻遇到了尋仇之人——許貢。
一邊是北上基業,一邊又是仇人騷擾,孫策陷入進退兩難境地,正準備迎難而上之際,許貢的三位門客突然暗施冷箭,正中孫策面頰。
網圖
箭傷其實并非致命傷但,倘若聽取郎中建議,百日勿動,方能自行痊愈。
然而暴脾氣的孫策看到受損的面容后,怒不可遏,高呼:“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攥緊拳頭狠狠捶向桌子。
網圖
此時面傷迸裂,當天晚上孫策便氣絕身亡,年僅26歲!
這位勇猛無比、善于用兵的領袖,最終在大展宏圖之際遭遇不幸。
雖然弟弟孫權在接管政權后表現也十分出色,但孫策過早的離開還是給東吳的發展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網圖
2.張飛
同樣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張飛雖然不是一國領袖,但名氣和孫策相比也有一戰之力,尤其在《三國演義》中的英勇表現,直至今日仍為人津津樂道。
早在黃巾起義時期,張飛就能獨戰黃巾軍副將——鄧茂,甚至一招退敵,數回合做掉張寶的得力干將高升。
網圖
即便面對三國第一武將——呂布,張飛也并未心生畏懼,除了三英戰呂布之外,張飛在《三國演義》第十六回中,和呂布還有過一次“單挑”經歷,二人大戰一百回合,仍不分上下。
網圖
張飛整個疆場生涯,最為知名的當屬長坂坡之戰,張飛的表現堪稱英勇絕倫。
僅率領20騎斷后,在當陽橋上一場怒吼,曹軍甚至無人敢逼近。
都說張飛有勇無謀,但這一次他是真聰明,巧妙利用曹軍畏懼心理,虛張聲勢,讓曹軍誤以為此地有埋伏,放棄進攻。
網圖
張飛的優勢明顯,缺點也不容忽視,其中醉酒就誤了很多事。
第一次跟隨劉備出征時,駐守徐州的張飛就在戰前暢飲,最終逼急徐豹,導致其勾結呂布占領徐州。
網圖
本身脾氣就暴躁,酒后更是亂性。公元221年,張飛為替二哥報仇,跟隨劉備討伐東吳。
可當范疆、張達告訴張飛籌備時間不足后,張飛勃然大怒,將二人綁在樹上鞭打五十下。
二人被打得滿嘴吐血,最終仇恨的種子就此埋下,回到營中趁著張飛大醉之際,割下了他的頭顱。
網圖
3.岳飛
這位歷史上響當當的英雄人物自然不必過多介紹,其短暫的一生馳騁疆場,立下汗馬功勞,直至今日仍為人歌頌。
紹興四年,岳飛僅率兵三萬余人,一路北上一舉拿下郢州,有道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岳飛兵分兩路,親自率主力部隊前往襄陽,又進軍鄧州,收復大片失地。
網圖
岳飛率兵作戰的能力有目共睹,在和金人對抗的多年時間里,最出名的當屬郾城、潁昌大捷,岳家軍一路勢不可擋,擊潰金軍主力,迫使完顏兀術退回北方。
重鑄宋朝榮光迫在眉睫,就當宋朝百姓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不承想宋高宗——趙構和秦檜卻打起了小算盤。
網圖
一心求和的二人以十二道金字牌崔令班師,紹興十一年除夕夜,對于岳飛來講卻經歷了莫大的煎熬。
秦檜暗中殺人不見血,一道“莫須有”罪名讓岳飛慘死在臨安大理寺中。
網圖
4.張憲
“誰將三字獄,墮此一長城。北望真堪淚,南枝空自榮。”
后世之人無不為岳飛慘死感到惋惜,鮮為人知的是,當年被小人陷害的英雄人物,除了岳飛之外,還有一位名叫張憲的武將。
作為岳飛麾下的一員猛將,張憲在抗金戰場上建樹頗豐,可秦檜卻并不打算放棄彰顯,被指控和岳飛聯合謀反,淪為階下之囚,最終因一道“莫須有”罪名英年早逝。
網圖
5.陳友諒
時間來到動蕩的元末,此時的陳友諒還只是天完紅巾軍——倪文俊手底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將士。
可讓人始料未及的是,壯志未酬,倪文俊反元決心就發生動搖。
當他企圖除掉徐壽輝自立為帝失敗后,陳友諒異軍突起,除掉倪文俊戍邊其部下,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袖。
網圖
這支原本岌岌可危的隊伍,在陳友諒的調整下不斷得到壯大。
轉戰荊楚后,就像脫胎換骨一樣,攻沔陽,克中興,繼攻漢陽、武昌,轉戰岳州、常德,一勇當先,斬元將無數……
網圖
這是局勢仍不明朗,陳友諒率領的漢軍和朱元璋領到的明軍展開快樂激烈的角逐,最終雙方成敗的籌碼都壓在了鄱陽湖大戰上。
足足一個多月的長期對峙,漢軍逐漸處于下風,甚至軍糧已經捉襟見肘,迫不得已之下,陳友諒只能鋌而走險——突圍。
網圖
可陳友諒的這一決策似乎早就被朱元璋覺察到了,當陳友諒從指揮的船艙中探出頭來,好巧不巧一支冷箭突然出現在面前,轉瞬即時間,他的頭顱并被刺穿,當場殞命。
網圖
6.于謙
1426年,明朝御史于謙跟隨明宣宗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從這個時候開始,于謙就成為當時數得著的大將。
1449年,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滿朝文武大臣猶如群龍無首,千鈞一發之際于謙挺身而出。
網圖
面對建議南遷的群臣,于謙力排眾議,力主堅守北京。
二十萬大軍在就門之外蓄勢待發,瓦剌大軍的攻勢浩浩蕩蕩,但于謙卻臨危不懼,多次挽救軍隊于水火,不僅保住了瀕臨淪陷的北京,還挽救了明朝搖搖欲墜的統治。
網圖
1457年,明代宗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精準“把握時機”,將太上皇明英宗接來重新當皇帝。
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石亨、曹吉祥、徐有貞三人將矛頭直指于謙,究竟是為何?
明代宗在位的時候,于謙受到重用,不論是政治地位還是朝廷內部的影響力都不容忽視,作為前朝重臣,于謙背后的勢力深不可測,自然成為新朝小人的眼中釘。
首先他們誣陷于謙制造叛亂言論,并且還教唆科道官上奏,將于謙送入大牢。
網圖
面對這位功勛顯赫的將領,明英宗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但徐有貞卻吹起了耳旁風:“咱們要是不除掉于謙,師出無名啊!”
三人一唱一和,最終于謙被鴨王崇文門外斬首示眾,這場皇權之下的悲慘結果,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網圖
結語
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奸佞之人所行遺臭萬年之事實在讓人震怒。
每每看到英雄慘死在小人之手時,一種惋惜之感油然而生,壯志未酬但身先死,具有強烈悲劇色彩的結尾,讓人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網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