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甚至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
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赤壁之戰片段里,說的是周瑜故意難為諸葛亮,讓諸葛亮十天造出十萬支箭,并讓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如果造不出來,就要重重處罰,諸葛亮卻淡定地表示只需要三天時間。
在“老好人”魯肅的幫助下,諸葛亮在第三天清晨,和魯肅帶著二十艘兩邊扎滿草人輕船,趁著大霧來到曹操戰船附近。曹操下令不要出戰,只讓弓弩手放箭,諸葛亮和魯肅在船中喝著酒,曹軍就傻傻的往束草上射箭,諸葛亮還安排二十艘船掉了個頭,兩邊都射滿箭后瀟灑離去。
雖然這個故事很精彩,但真實歷史上卻不存在草船借箭,羅貫中只是用這個故事來刻畫諸葛亮的機智,襯托周瑜的氣量狹小。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故事是有歷史原型的,而主人公卻是孫權。
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
結合《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吳主傳》及裴松之注引《吳歷》、《魏略》的相關記載,基本可以確定。羅貫中“草船借箭”的的歷史原型,是公元213年濡須口之戰,曹操親率大軍征東吳,孫權率軍迎戰期間發生的事情。
公元208年曹操遭遇赤壁之敗,但曹操從未放棄一統天下的志向,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在212年平定關中之后,曹操開始用兵東南,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領著大軍南下而出濡須,號稱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
孫權以甘寧領兵三千為前部督,自率七萬主力進駐濡須,孫權方的將領周泰也率領軍隊前來抵擋曹軍。
孫權敢于親自率領數量遠少于曹操的軍隊迎戰,因為他有兩大憑仗,一是強大的水軍,二是堅固的堡壘——濡須塢。敵眾我寡,孫權率先出招,甘寧百騎劫曹營的故事就此發生。曹操初戰不利,于是堅守不出,后來就發生了孫權乘船查看曹軍敵情的事情。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段郝浴?br/>
據《魏略》記載,孫權乘坐大船查看曹操大軍虛實,曹操下令弓弩萬箭齊發,由于射在船上的箭支太多,導致孫權的船一邊太重,船都要翻了,孫權下令掉轉船頭,讓船的另一面承接曹軍射來的箭矢,兩邊一樣重,大船恢復平衡,孫權從容撤走。
而《吳歷》的記載則不同,孫權親自乘了一艘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下令軍隊嚴加戒備,箭弩不得妄發。
孫權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時候還向曹軍擊鼓奏樂。所有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嘆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的英武與勇氣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曹操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曹操在熟悉了濡須水口地理環境后,用重兵圍攻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了鎮守江西大營的東吳都督公孫陽。而東吳軍隊善于水戰,雖然江西大營被曹軍攻破,但濡須塢依然掌握在吳軍手中。
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春雨漸多,孫權給曹操寫信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附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道:“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拿著信對手下諸將說:“孫權不欺孤也”,便主動撤軍,曹操于四月回到鄴城。
濡須口之戰,孫權首先派甘寧夜襲曹營,大挫曹軍銳氣;而后就是個人表演的時間,乘船在曹操大軍前來去自如,這份勇氣與自信的確值得人欽佩,這充分說明孫權和父兄孫堅、孫策一樣,骨子里有一股血勇悍猛之氣。
同時,這一戰也為羅貫中先生提供了“草船借箭”的素材。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