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過去三天了,我還沉浸在李佳薇的《天后》中。
沒有炫技,沒有復雜的個性改編,她 扎扎實實地用聲音和力量演繹一首簡單的流行曲, 高音氣勢磅礴,低音情感細膩, 最后以460票的得票率碾壓式揭榜者來女成功。
太暢快了,感覺就是一堆秀文具的學生里面,突然來了個挑燈夜戰的,用最簡單的2B鉛筆和破掉的橡皮,交出了狀元答卷。
這樣的歌聲,不就是大家說的“經濟上行期的美”嗎?
真神復仇,天后重啟
《歌手》賽后,李佳薇哭著說“我終于可以留在這個舞臺了”。
她這次殺回《歌手》舞臺,有點“真神復仇”的意思。十年前,李佳薇曾在《我是歌手3》踢館賽中演唱《煎熬》。
《 煎熬 》是她的成名曲,也是一首經典苦情歌,在《我是歌手》之前,她已經在
大大小小各種場合演唱過上千次了。
這是李佳薇最熟悉和有自信的一首歌,她曾說“我很清楚要發出什么聲音,我就會想盡辦法發出那個聲音”。
為了讓每節副歌的表達不一樣,她還會通過變換姿勢來調整發聲,直到每個細節都處理得完美無瑕。
在《我是歌手3》的舞臺上,她依然展示出完美高音,被稱為“鐵肺女王”,結果還是以1票之差遺憾落敗了。
那一年歌手陣容堪稱“諸神之戰”,譚維維、韓紅、 鄭淳元、A-Lin……連張靚穎都沒逃過被淘汰的命運,李佳薇被淘汰似乎也在觀眾的意料之中。
之后幾年,李佳薇的星途并不順利,她自己也納悶:“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唱著唱著就會越來越少舞臺。”
也許是《我是歌手3》的曝光時間太短,也許是“鐵肺”和“飆高音”的標簽過于沉重,聽眾慢慢對她失去興趣,聽到名字直接跳過。
2020年,受大環境和合約結束影響,李佳薇商演機會直接清零, 半年時間月收入3000塊不到,在失業這段時間,為了維持生活,她轉行當起房產中介。
賣房的時候,李佳薇穿著板正的工作服,習慣性戴著口罩,向客戶自我介紹名字叫“李凱薇”,盡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歌手的身份。
被臺媒曝光狀況,她一度覺得絕望。不是因為嫌棄這份工作,她只是怕大家從此之后只記得穿著工作服的她,而忘記了那個在舞臺上閃閃發光的她——
遺忘才是真正的消逝,她害怕她的歌手生涯,會悄無聲息消逝在那些遠離舞臺的日子里。
所以她必須撐著,即使沒有舞臺機會,也要堅持練聲與歌唱,她告誡自己要時刻準備著,直到機會來臨那一天。
沒有商演,那就接一些零星的livehouse和小酒吧演出,盡管小酒吧嘈雜的環境常常讓她難以集中精神,盡管彌漫的二手煙霧讓她嗓子極度不適,但要重新開始,這是她當下唯一的出路。
轉機出現在2022年,有新的經紀公司聯系她出專輯,但處于低迷期的李佳薇并不敢把這張專輯看作“翻身”的機會,而是索性把這當作自己“最后一張專輯”來制作。
她唯一的期待是,大家能通過這張專輯,記住“唱歌唱得淋漓盡致的李佳薇”。
藝人其實是一個不斷輸出的職業,每個藝人都要為自己找到輸入一些東西的方法。有些人會選擇閱讀、學習、旅行甚至談戀愛……而重新回歸歌手事業的李佳薇,開始感激房產中介的經歷。
因為這段工作經歷,給予她輸入大量生活的養份,讓她變得更貼近大眾,更懂得用聲音去表達所有的情感。
十年后回歸《歌手》舞臺,選擇唱《天后》,李佳薇覺得里面的歌詞很能代表自己的心聲:
“我嫉妒你的愛 氣勢如虹 像個人氣高居不下的天后”
她不再“煎 熬”,她要讓大家記住“天后”,記住那個在舞臺上篤定自信、氣勢如虹、唱歌淋漓盡致的天后。
低頭趕路,逢山過山
我們在李佳薇的身上,能夠看到一種熟悉的氣質。我知道她是馬來西亞人,但這真的是一種特別“中式”的氣質:
它厚重而務實,教人把基礎搞扎實,把客戶服務好,像極了前輩們在生活的煙塵里低頭趕路的氣質。
李佳薇從小就是家里的“大嗓門”,而且音樂天賦表現得很早,3歲時聽到葉蒨文的《瀟灑走一回》,沒幾遍就學會了。8歲那年,父母決定讓孩子開始學習聲樂。
李佳薇的啟蒙老師是內地人,教她聲樂沿用的是內地那一套教學方法,一首歌學一年,反復打磨細節,而李佳薇學會的第一首歌就是中國民歌《在希望的田野上》。
她覺得民歌里的喜悅、歌頌和贊美,和她個性里陽光的一面很相似,她每次演唱民歌都有一種充滿力量的感覺。
這也是為什么她從民歌轉流行,歌聲里表現出來的整個精神狀態,依然和我們“激蕩40年”的社會精神面貌呈現出某種共鳴。
不過由于演繹方式、咬字方式等不同,李佳薇剛開始唱流行歌也遇到不少挫折,有一種“民歌不會唱了,流行曲也怎么唱都不對”的感覺。
老師考慮到她有美聲功底,建議她從英文流行曲開始練習,慢慢找到技巧以及共鳴點切換的方法……反復練習到最后,所有類型的歌曲她都能巧妙演繹出來。
有天賦,肯用功之余,李佳薇還是一枚學習能力很強的“做題家”,自認為非常擅長考試。
她曾經從小學三年級跳級到五年級,在馬來西亞初中教育文憑考試和馬來西亞文憑考試中都是全科A的成績。之所以能順利轉行當房產中介,也是因為早年買房的時候“順道”考了個房產經紀人證書。
2010年,為了能報名參加臺灣的《超級星光大道》,她還故意考到臺大化學系,最終成為《超級星光大道》第一位馬來西亞籍的冠軍,簽約華納,成為旗下歌手。
“做題家”對生活和工作向來有一種認知,是付出多少,獲得多少,她曾經在一檔播客節目中提到,自己大學選擇念化學,是理性地覺得這一行將來不會失業,一定能賺到錢。
李佳薇沒想到的是,簽約大公司,成為歌星后,自己的生活反而變得拮據了,住在一個老小區中,為了省水費,坐公交到幾公里外的地方買水,還要自己搬上樓。
她發現做音樂賺錢這件事很被動——無論做再多的努力,也沒有辦法改變一些收入的問題,大家喜不喜歡你?廠商會不會找你,你有沒有節目上?這些東西的控制權都不在自己。
她會焦慮,會情緒低迷,會自我懷疑,但最終還是靠本身的樂觀心態,靠腳踏實地工作去打敗這些負面情緒,轉行做地產經紀,也是基于這種心態。
如果有山那就翻過去,如果沒有得到認可,就回過頭把基礎打得更扎實,這種精神面貌也是我們向來熟悉的。
一種經濟上行期的美感
有人說,李佳薇的歌有一種“經濟上行期的美感”。
我是這樣理解這個詞的,所謂經濟上行期,它的本質是對生活、對未來有一種光明的預期,相信努力會有回報,相信天寬地廣總會有自己的位置,因此可以埋頭努力而不計較其它太多的東西。
李佳薇看起來就是這樣。她的生活不是一帆風順,要面對“歌紅人不紅”的長期困境,要在歌唱事業停擺的無奈下轉行……
但她始終相信一些東西,譬如在低迷期也時時刻刻準備好自己,接住別人不知什么時候遞過來的麥克風。
降龍十八掌練出一分功力,就是一分功力,這是一種特別“老保”的價值觀,也是她能夠與觀眾形成共鳴的重要原因。
十年前她帶著《煎熬》來到歌手節目的時候,也是鐵肺,也有技巧,應該說實力也是很強的。
為什么沒能留下呢?
除了當時神仙打架的局勢以外,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觀眾認為她只有技巧,她作為歌手的“人物輪廓”不夠鮮明,歌曲講出的故事未能完全打動觀眾。
而這一次,同樣是李佳薇,輿論注意到了鐵肺、音域跨度、氣息……這一系列技術因素,是因為李佳薇這個人物立住了。
人們從她的聲音里聽出了堅韌、也聽出了自己愿意欣賞的故事。“純技術”是個偽命題,你不能說那些過度改編、瘋狂轉音的歌就沒有技術,但如果過于沉溺于技術和自我表達,觀眾一定會投反對票。
李佳薇我覺得好就好在,她困境中“沉淪”了一段時間以后,沉淀出了對聽眾需求的適應性。
或者說,她更愿意尊重大眾的喜好,從炫技和表達的一端,滑向了“接受美學”的一端——
而她出現的時間恰到好處,大部分觀眾質疑“改的都是什么玩意”的時候,她能夠質樸地、如實地用聲音去征服觀眾,把整個節目從懸浮拉回地上,至少這一期里,她是實至名歸的最強。
結 語:
當然,歌手沒有絕對的強弱,歌曲也很難說哪一首最好聽。但是整體而言,音樂特別是流行音樂里的“技術”只是一個基本面,能在公眾輿論中獲得什么樣的評價,取決于受眾情感共鳴的強烈程度。
90年代關于現代性的普遍迷茫塑造了王菲,對于權威體系的叛離需求塑造了崔健,最好的歌唱者永遠是需要與時代共鳴的。社會和公眾的情緒和心理,決定了流行音樂的根本取向。
這一方面,李佳薇個人的經歷至少在我看來是很討喜的。成名在年少,歷經蹉跎,始終堅持,然后回歸——這不是“中式夢核”么?
什么“經濟下行期”喪文化占主導,什么梗小鬼橫行,人人都想躺平……我從來不當真,我們從骨子里就是個躺不平也不躺平的民族。
一個神話里能寫出“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民族,你跟我說經濟下行就躺平了,就喪到不練基本功了,舞臺上就唱著玩玩算了……不可能的,這永遠不會是中式主流價值觀。
中式夢核相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激賞曾國藩“屢敗屢戰”,也相信“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詩賦動江關”……所以我們會告訴一代代學子,“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的苦學是有意義的,這不是歌頌困難,而是相信未來。
所以李佳薇被夸獎“有力量”,本質在于她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更高層次的情緒價值。
人可以不成功,可以“喪”,可以倒下,但必須相信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怎么看李佳薇這次的逆襲?
來評論區說說吧~
柴姐這劇又火了,服不服?
誰來管管單依純?
許美靜的夜,蔡健雅的酒:新加坡天后如何變“爆款金曲制造機”?
今天頭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思考的河馬君,聽歌的菜籽
值日生:菜籽 美編:樹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