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特朗普在去艾奧瓦州的路上突然放話,明天起每天給10個國家發關稅賬單。
可這場席卷170國的征稅大戲里,中國卻神奇地"消失"了,連90天緩沖期都沒熬完就翻臉。
這葫蘆里到底賣的啥藥?中國怎么就成了這場加稅風暴里的唯一幸免者?
說翻臉就翻臉的政策大變臉
90天變1天,特朗普不裝了,這變臉速度,比川劇還快,7月4日起,美國真的開始天天發信催稅了,每天10個國家,像發傳單一樣,告訴你該交多少錢,到了8月1日,就要見真金白銀,這節奏,比討債公司還專業。
要知道,4月2日那會兒,特朗普還擺出一副"咱們好好談"的姿態,什么"對等關稅",什么90天寬限期,聽起來還挺人性化,各國政府也真信了,派出貿易代表團,準備材料,想著能談個好價錢。
結果呢?7月3日直接下最后通牒,連談判桌都不要了,就一句話:交錢。
這份170國的稅單可不是鬧著玩的,歐盟得交20%,印度26%,日本24%。連一向跟美國關系不錯的盟友,這次也一個都跑不了,什么北約伙伴,什么特殊關系,到了收錢的時候,一律按價格表來。
信息來源:環球時報
更絕的是,美國海關現在都開始招兵買馬了,據說要增聘數千名關稅稽查員,連區塊鏈技術都用上了,就怕有人偷跑漏稅,這架勢,像要打一場"全球征稅戰爭"。
有意思的是,這170個國家里,幾乎涵蓋了美國所有的貿易伙伴,從歐洲的發達國家,到非洲的小國,全部被拉進了這張大網,可以說,這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集體加稅行動。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發布會上那副得意洋洋的表情,仿佛在說:"你們都給我排好隊,一個一個來交錢。"這哪里是貿易政策,分明就是"保護費"收集令。
3萬億的窟窿誰來填
特朗普這么著急要錢,說白了就是缺錢缺得慌,"大而美法案"聽起來挺威風,實際上就是挖了個3萬億美元的大坑,國內減稅,聽起來對老百姓有好處,可政府的錢袋子空了,這窟窿總得有人填吧?
信息來源:澎湃新聞
于是乎,特朗普的小算盤就是:"國內減稅,國外補窟窿"。這邏輯簡單粗暴,就像左口袋沒錢了,就去右口袋掏,只不過這個"右口袋",是全球170個國家的錢包。
美國現在的財政狀況,用"捉襟見肘"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國債規模早就突破天際,每年光利息就得付個天文數字,疫情期間花錢如流水,現在經濟復蘇又要投錢,財政部長的頭發都快愁白了。
這次170國大征稅,涉及的貿易額有3.2萬億美元,這可不是小數目,相當于給美國財政來了個"大輸血",按照預估,如果這些關稅都能收上來,美國政府一年能多進賬幾千億美元。
為了確保這筆錢能收到位,美國海關系統都開始大換血了,不僅要招數千名新員工,還要引入最新的區塊鏈技術,防止有國家通過第三方轉運來逃稅,這技術含量,比抓逃犯還高。
可問題是,這么搞真的能行嗎?170個國家都被薅羊毛,市場上的商品價格肯定要漲,到時候,美國老百姓買東西更貴了,通脹壓力又得上來,這就像是"拆東墻補西墻",看似解決了財政問題,實際上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
更要命的是,其他國家也不是吃素的,你加我的稅,我也加你的稅,最后搞成全球貿易戰,大家都沒好果子吃,到那時候,美國想收的那些關稅,可能還沒覆蓋因為貿易戰造成的損失。
憑啥咱能成為例外
170國都得掏錢,憑啥中國能置身事外?這事兒還真不是運氣好,而是有真本事,5月份在倫敦,中美坐下來好好聊了聊,注意,這可不是中國去求饒,而是平等談條件,美國人也知道,中國不是好惹的,硬來只能兩敗俱傷。
這次談判的成果,現在已經開始落地見效了,EDA軟件解禁了,這可是"芯片之母",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意義重大,C919發動機的出口限制也取消了,中國的大飛機項目總算能松口氣了。
還有乙烷等能源產品,美國也開放了出口,這些東西對中國的化工產業可是剛需,有了穩定供應,產業鏈就不用擔心斷供風險了。
更關鍵的是,美國人心里有本賬,如果對中國也加稅,通脹得漲2個百分點,到時候,美國老百姓去超市買東西,價格蹭蹭往上漲,第一個跳出來罵娘的就是選民,特朗普可不想為了收點關稅,把自己的選票基礎給搞丟了。
中國的供應鏈地位,現在已經深度嵌入全球經濟了,從日用品到高科技產品,美國市場上到處都有"Made in China"的影子,真要對中國全面加稅,受傷的不只是中國企業,美國的消費者和進口商也得跟著倒霉。
這次談判,中國展現出來的是"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該讓步的地方讓步,該堅持的地方絕不妥協,美國人發現,想要"訛詐"中國,根本行不通,最后只能坐下來,按照國際慣例,公平談判。
結果就是,中國不僅沒有被列入170國的"征稅名單",還通過談判拿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叫什么?這叫"危機變機遇",把美國的貿易施壓,轉化成了雙邊合作的新契機。
游戲規則說改就改
中國有特殊待遇,剩下170國只能硬扛。這差別待遇,簡直是"冰火兩重天",越南人以為簽個協議就安全了?想得美!還是得交20%的關稅,而且美國產品進越南零關稅。
這哪叫協議,分明就是"不平等條約",更狠的是,通過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直接征收40%的懲罰性關稅,這是要把越南的轉口貿易一鍋端啊。
信息來源:大河網
印度人倒是有骨氣,直接就急了,7.25億美元的反制關稅說征就征,向WTO一通報,全世界都知道印度要跟美國干上了,印度財長還放話說,農業和乳制品是"兩大紅線",誰碰跟誰急。這態度,比中國還硬氣。
信息來源:金融界
日本就比較尷尬了,特朗普直接點名批評:"鬧糧荒卻不買美國大米",還要對日本汽車加征25%關稅,這可把日本給急壞了,汽車可是日本的"命根子",真要被加25%的稅,豐田、本田這些車企都得哭爹喊娘。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
最要命的是,美國這次玩的不是傳統的多邊談判,而是"通知式征稅"。以前大家還能坐下來商量商量,現在直接收到一張賬單:你該交多少錢,8月1日前到賬。
這套玩法,把WTO的規則踩在腳下,什么最惠國待遇,什么透明度原則,統統不管用了,美國就是要告訴全世界:老子說了算,你們要么交錢,要么滾蛋。
更可怕的是,這可能成為新常態,以后美國跟其他國家談貿易,不是"大家商量著來",而是"我說你聽",中小國家連談判的機會都沒有,只能被動接受美國開出的"價格單"。
這種做法,已經不是簡單的貿易保護主義了,而是"貿易霸權主義",美國想要重新定義全球貿易的游戲規則,讓自己永遠處于食物鏈的頂端。
可問題是,這種強買強賣的做法能持續多久?當越來越多的國家被逼到墻角時,會不會聯合起來集體反抗?歷史告訴我們,任何霸權都不是永恒的,"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道理,美國人遲早要懂。
結語
特朗普這一手"說變就變",表面上是收稅,實際上是在重寫全球貿易的游戲規則。當老大都開始朝小弟要錢時,這個江湖的秩序就變味兒了。中國這次能"幸免",靠的不是運氣,是實打實的談判籌碼。
面對美國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其他國家是選擇各自為戰,還是聯合應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決定著未來全球貿易的新格局。
你覺得下一個被美國"特殊照顧"的會是哪個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