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剛過,小暑節氣就踩著“晚點兒”的步點來了。今年小暑有點“拖后腿”。按老黃歷,小暑一般在農歷六月初,今年卻到了六月十三,是少見的“晚小暑”。
去年小暑在五月十九,明年在六月初一,今年這“晚”得明顯。農諺早有說法:“早小暑把扇丟,晚小暑熱死牛。”“把扇丟”是說早小暑后天沒那么暴熱,“熱死牛”雖夸張,卻點出晚小暑的熱勁不一般。
更巧的是,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要熱到8月18日,整整30天。小暑剛打前站,三伏天就緊跟其后,這“熱上加熱”的架勢,莊稼漢得提前備防暑。
莊稼可不管人熱不熱,小暑一到,它們就像開了“瘋長模式”。水稻灌漿、玉米抽雄、大豆結莢,哪樣離得了水?
農諺說得直白:“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這雨不是普通雨,是莊稼的“救命水”,下得及時,秋天糧倉才裝得滿。
最怕的是“小暑一日晴”。
農諺說“小暑晴,六月旱”,小暑大晴天,接下來農歷六月雨水少,莊稼渴得直打蔫。
去年鄰村就吃過這虧,小暑沒下雨,伏天旱了20多天,玉米葉子卷成繩,畝產少了300多斤。
“小暑無雨,倉里無米”,這話聽著扎心,卻是老輩人用血本換來的經驗。也有幸運的時候,前年小暑下了場毛毛雨,后續雨水足,水稻穗子壓彎了稈,畝產多收200斤。
農諺里的“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黃金”,說的就是這道理。可現在有人犯嘀咕:老祖宗的話還準嗎?去年早小暑,村里不少人信“把扇丟”,結果伏天照樣熱得人脫層皮,農諺咋就不靈了?
其實農諺是經驗總結,像“天氣晴雨表”,但天有不測風云,還得看實時預報。
就說未來幾天,氣象部門預測,華北部分地區小暑后有雷陣雨,對莊稼是好事;可華南可能持續晴熱,得提前抽水灌溉。水啊,莊稼這時候最缺的就是。
有些年輕小伙嫌農諺“老套”,偏要等旱得不行才澆水,結果莊稼緩不過勁,悔得直拍腿。老支書常說:“農諺是老輩人的‘傳家寶’,看天吃飯的人,得把這‘寶’揣懷里。”你們那有啥小暑農諺?
是“小暑雨綿綿,秋后糧滿倉”,還是“小暑南風伏里旱”?評論區說說,讓更多人學學老理兒。
想知道后續天氣咋變?
點個關注不迷路。
最后得提醒:農諺是參考,具體還得看當地天氣預報,該澆水時別猶豫,該防暑時別硬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