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河南省臨潁縣的孩子們收到信件后合影留念。②河南省臨潁縣固廂鄉工作人員將信件分類。③河南省臨潁縣固廂鄉孩子們的回信。④北京4所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的來信。本組圖片均由李思源拍攝
見字如面,紙短情長。你有多久沒有提筆給親友手寫書信了?在信息奔涌的時代,一封手寫的信箋,承載著怎樣的重量?
在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固廂鄉,一場跨越山河、連接象牙塔與鄉土間的“青春筆友計劃”,正用最質樸的方式,為80名鄉村學子的心田,悄然推開一扇窗,點亮一盞燈。
這不是普通的書信往來。
“青春筆友計劃”得益于一名叫俞寅威的選調生,現任臨潁縣固廂鄉黨委副書記。他是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2023屆碩士畢業生,在校期間曾任教研碩20黨支部書記、班長等職。
作為一名選調生來到基層,俞寅威發現一些孩子存在缺乏鼓勵和正確引導等情況,于是決定對接北京各高校,通過書信來往為孩子們開辟一個傾訴和學習的渠道。他聯系團臨潁縣委,發起“青春筆友計劃”。
在俞寅威的多方對接和固廂鄉團委的精心組織下,今年年初,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的75名優秀學子,主動“認領”了這份溫暖的使命。他們鋪開信紙、提起筆,將遠方的星光,傳遞到遠在河南鄉村的弟弟妹妹們的手中。
裂縫中的光,帶我重返校園
曾雨橙的世界,曾一度黯淡。高考后的她,曾因寢室矛盾陷入迷茫選擇了休學,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年齡已超出此次活動要求的她,成了下坡村兩委工作人員心頭放不下的牽掛。
“這孩子,需要有人拉一把啊。”情況特殊,固廂鄉團委決定破例。一個接受過專業心理咨詢訓練的清華大學志愿者姐姐,成為曾雨橙的“專屬筆友”。
最初的幾封信,字里行間是小心翼翼的試探和深藏的苦悶。清華大學姐姐沒有急于說教,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用溫暖的筆觸分享校園的包容與美好,用專業的知識引導曾雨橙紓解心結,更傳遞著一種無聲的信念:“你值得被看見、被傾聽,你的未來依然廣闊。”
固廂鄉和下坡村的鄉村干部也同步行動,一次次家訪,一句句鼓勵,成為信箋之外的堅實依靠。
終于,陽光穿透了陰霾。在信中積累的勇氣,在現實中匯聚成力量。曾雨橙攥著最新的回信,作出了重返校園的決定!
那封曾承載著迷茫的信紙,如今成了她重新出發的通行證。
追星?不,是追光!
谷麗珂的書桌上,曾貼滿了偶像的海報。追星,占據了她大部分的心思。
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勸了幾年,收效甚微。
直到她收到了匹配的北京大學志愿者姐姐的信。
信中,北大姐姐沒有否定谷麗珂的熱情,而是分享了自己也曾有過的“偶像情結”。她巧妙地將話題引向:“我們究竟在追什么?是靚麗的外表,還是光環背后那種為目標不懈拼搏、百折不撓的精神?”
“姐姐,你說得對!偶像的光芒,應該照亮我自己的路!”谷麗珂在回信中寫道。她把海報小心收好,把那份對“光”的向往,轉化成了書桌上的臺燈。
學習,重新成為谷麗珂的主旋律。她的父母驚喜地發現,那個曾經沉迷追星的女兒,如今談論更多的是未來的目標。
“我們說了幾年都不頂用,北大的同學幾句話就點醒了,真是神奇!”谷麗珂爸爸感慨萬分。
“人大紅”練習冊,暖了心、鼓了勁
韓東的外語學習有些吃力。在第一封寄給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志愿者的信中,他有些忐忑地吐露了這個煩惱。
韓東萬萬沒想到,回信不僅帶來了滿滿五頁紙的英語學習“秘籍”,還附贈了一份沉甸甸的驚喜——一本嶄新的、印著人大鮮亮校徽的英語練習冊!冊子扉頁,貼著一張俏皮的貼紙,上面是志愿者哥哥龍飛鳳舞的字跡:“請用它練好你的寫作!用完和我說!管夠!”
“看到那個校徽,還有那句‘管夠’,感覺心里一下子被填滿了!”韓東捧著這份特別的禮物,愛不釋手。
這本帶著“名校溫度”的練習冊,仿佛有了魔力。韓東說,每次翻開它,筆尖劃過紙頁時,都感覺遠方有一位大哥哥在為他加油,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一本練習冊,成了連接夢想的橋梁。
鄉音回響:夢想在筆尖下拔節生長
固廂一中校長田潁濤是這場“紙上奇跡”最熱忱的見證者之一。
固廂一中地處城鄉接合部,學生以留守兒童為主。在固廂一中的校園里,有32個孩子正通過信箋,與遠方的大學生哥哥姐姐們進行著對話。
田潁濤欣喜地發現,參與“青春筆友計劃”活動的孩子們,眼神更亮了,談論未來時語氣更篤定了,作業本上的字跡也仿佛注入了新的力量。
作為活動發起人,俞寅威每次都會親手送出這一封封承載著希望的信件。“我們對接優秀大學生,就是想為鄉村孩子們在成長的關鍵階段,注入一束光,點燃一個夢。”俞寅威的話語中飽含著對未來的期許,“我們深知,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成長更需要細水長流。因此,這項活動不是一次兩次的溫暖傳遞,而是一場我們決心堅持下去的‘長期約定’。”
俞寅威說,關愛“一老一小”是讓他最有幸福感的一項工作。
據了解,為解決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和農村幸福院的閑置問題,俞寅威設計出“一地兩用”的運營模式,邀請返鄉創業大學生在幸福院的基礎上創辦養老院。幸福院由村集體運營,免費為老人提供休閑娛樂場所;養老院由第三方運營,提供專業的養老護理。這種模式盤活了村集體土地資源,在第三方機構協助下,農村也能定期開展送戲下鄉等活動,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為了豐富農村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俞寅威組織開展了多項親子活動,孩子們在美育活動中學習扎染技藝,在交流活動里聆聽學習方法,在趣味運動會上領悟團隊精神。
每當看到老人們在幸福院里悠閑地看戲,或是孩子們在操場上自在地奔跑,俞寅威總會感到一陣溫暖。走在村子里,經常會聽到群眾熱情地打招呼:“俞書記好!”或是孩子們開心地喊道:“大哥哥好!”看到他們的笑臉,俞寅威覺得,自己所做的每一項工作都是值得的。
“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每一項都關乎民生,雖然困難重重,但既然選擇了,就要扛起這份責任。”俞寅威說。
讓信鴿永遠飛翔
臨潁縣固廂鄉的這場“青春筆友計劃”,連接的是北京75名大學生與漯河臨潁80名鄉村學子,是一次充滿溫情的創新實踐。
團臨潁縣委書記侯嫡表示,“青春筆友計劃”對孩子們潛移默化的改變證明,即使在數字洪流中,傳統書信承載的溫度、深度和期待,依然擁有無可替代的力量,“它像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蕩起希望的漣漪”。
一封書信,一份牽掛,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團漯河市委書記李紀說,這“75+80”的雙向奔赴,正是新時代青年投身鄉村振興、服務祖國發展的生動注腳。愿更多的書信架起心橋,讓更多的夢想在愛的傳遞中揚帆遠航!
(文中曾雨橙、谷麗珂、韓東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通訊員 張藝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