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葉影在青磚路上鋪開流動的課桌。劉湛恩故居前,靜默的紅墻正訴說著八十八年前的烽火。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上海理工大學“山河礪志,薪火鑄魂”行走思政課在劉湛恩烈士故居紅色文化主題館莊嚴啟程。
30余名大中小學生在上理工馬克思主義學院、檔案館老師們的帶領下,以紅磚建筑群為教室,開啟穿越時空的沉浸學習。
檔案館肖琳琳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副黑色眼鏡:“1938年4月7日清晨,老校長劉湛恩在靜安寺路車站遭日偽特務槍擊,這副眼鏡隨他倒下的身軀碎裂在地。”她動情講述淞滬會戰爆發后,劉湛恩拒絕撤離上海,堅持擔任救亡協會理事揭露日軍暴行的往事。
當隊伍穿行于上海高校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筑群時,檔案館教師帶領同學們走過1908年落成的思晏堂,“它的歷史最為悠久,曾兼具教學樓、宿舍樓、郵局、圖書館等功能。”
接著,同學們駐足于1937年落成的大禮堂前,仰視哥特式拱券門廊。這座禮堂澆筑好最后一根橫梁不久,淞滬會戰的炮火就震響了蘇州河。它未曾迎來開學典禮,卻見證了劉湛恩校長護送最后一批師生撤離的身影。有學生表示:“劉校長在抗戰爆發后毅然留守校園的精神,值得我終身學習。”
大家在一幢幢歷史建筑前駐足,其背后驚心動魄的故事被一一揭曉,曾經課本上抽象的文字,此刻化作腳下青磚的溫度與眼前墻壁的質感。光電學院杜楷文同學輕撫紅塔斑駁的磚石感言:“在這所校園生活學習近一年了,但歷史從未如此真切可觸,站在這些親歷者般的建筑面前,抗戰歷史仿佛從平面走向立體。它們無聲訴說著80年前勝利的來之不易,也讓我們懂得守護今日和平的珍貴意義。”“革命先烈在抗戰中所展現出的犧牲奉獻精神,令我十分振奮。”光電學院博士研究生劉則甫說。他將實驗室攻關與英烈精神相連:“在突破技術瓶頸時,常想起劉校長‘積極的、前進的、建設的、犧牲的’滬江精神。抗戰先輩守護國土,今天我們要用科技創新捍衛發展權。家國情懷,人人有責。”
據悉,劉湛恩烈士故居紅色文化主題館位于上海理工大學歷史風貌保護區原教員住宅108號,建成于1922年,其所在的歷史建筑群為上海市第4批優秀歷史建筑,并于2019年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上理工百余年的發展進程中,以劉湛恩老校長為代表的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譜寫了一部犧牲救國、工業立國、科教興國的歷史。這些紅色校史、光榮印記高度濃縮在劉湛恩烈士故居紅色文化主題館的10萬余字展陳大綱中,鐫刻在113件展陳實物上,成為開展“大思政課”最生動的教科書。
盛夏的風掠過屋脊,攀援在墻面的藤蔓新芽輕顫。87年前壯烈殉國的劉湛恩老校長與此刻的青少年們,在梧桐葉沙沙作響中完成一場無聲的對話。磚縫間的青苔年年復綠,如時光長卷上未干的墨跡,寫著同一句誓言:山河礪志,薪火不熄。
文字丨毛信慧 康佳鑫(實習)
圖片丨毛信慧 康佳鑫(實習)
資料 | 上海理工大學
編輯丨吳百欣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