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7日,宿州學院管理學院“運河騎行教育關愛團”走進泗縣虹鄉社區,開展為期一周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該團隊緊扣“五育賦能,童心運河”的主題,為“五彩假日”托管班的孩子們精心打造了融合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特色課程,以青春力量為基層教育注入新活力。
活動首日,關愛團成員以防溺水安全教育作為開篇。通過列舉真實案例,并采用互動問答的形式,孩子們在生動講解中掌握自救技能,安全意識得到顯著提升。隨后,大運河非遺文化課堂以故事講述的方式展開,成員們化身文化傳播使者,帶領孩子們回溯運河歷史,解讀非遺技藝在當代的價值。當全體參與者莊重宣讀“大運河小衛士宣言”時,那一聲聲稚嫩卻堅定的聲音在活動室內久久回蕩,文化傳承的種子已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種下。
在智育環節,團隊創新性地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通過展示運河船閘模型,深入淺出地闡釋物理原理,引導孩子們從日常現象中發掘科學規律。孩子們手持自制望遠鏡觀察運河生態,在親身體驗與探索中,求知欲被充分激發,現場不時傳來“原來物理如此有趣”的驚嘆。體育環節則以傳統投壺活動為依托,孩子們在瞄準、投擲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身體協調性,更深刻領會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體育精神。美育課堂呈現雙重內涵:大運河主題繪畫活動中,孩子們以斑斕色彩描繪心中運河圖景;非遺漆扇制作環節,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相融合,每柄漆扇皆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載體。勞動教育以“變廢為寶”主題,孩子們利用塑料瓶、彩紙等廢舊材料創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當看到廢棄物品在自己手中變成漂亮的裝飾品時,有孩子由衷感嘆:“勞動能讓世界變得更美!”這種直觀的體驗式學習,讓孩子們的責任意識與實踐能力同步得到增強。
在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的實踐調研中,團隊以遺址為核心,系統梳理了該段運河的歷史脈絡。通過實地考察通濟渠古遺址的河道走向、堤岸構造及出土文物,并結合泗縣博物館內收藏的運河相關器物,成員們構建了從漕運功能到水工技術的立體認知體系。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古鞋博物館收藏的千余件鞋履文物為調研提供了重要補充。這些跨越唐宋至明清的鞋飾,不僅見證了運河作為商貿要道的繁榮,更從微觀視角展現了南北文化交融的痕跡。例如,宋代麻線編織的“運河船工鞋”與明代江南絲織的“官商履”,生動展現了漕運從業者的生活狀態以及跨區域商品流通的盛景。這種“遺址-實物-生活”的多維印證方式,讓團隊對通濟渠的歷史價值形成了更鮮活、深刻的理解,也為后續課程設計提供了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的素材支持。
支教活動現場始終洋溢著熱烈的氛圍,社區工作人員反饋:“孩子們每天都早早過來等候,結束時還戀戀不舍地詢問明天的活動內容。”這一真摯的回應充分證明了教育創新的成效。通過五育融合的實踐模式,關愛團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暑期生活,更在安全認知、文化認同、審美素養、勞動觀念等方面從多個維度為孩子們賦能。
此次實踐活動覆蓋兒童一百余人次,形成二十余個教學案例。社區給予了積極評價,稱該活動“有效填補了暑期教育空白,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雙方均表示,將充分整合各自資源優勢,持續開發運河文化主題系列課程,并通過定期舉辦藝術展覽、親子運動會、非遺文化體驗日等活動,推動五育教育從“暑期特供”向“常態化”轉變。這場跨越校園與社區的協同育人實踐,正書寫著新時代青年服務基層的生動篇章。當實踐團成員騎行在運河沿岸,望著清澈的河水和兩岸蔥郁的綠樹,他們深切體會到: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守護與精神的傳承。這條流淌千載的運河,正因青春力量的注入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孫榮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