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佛崖摩崖造像全景圖(西北—東南)
川渝地區的佛教藝術萌芽于漢代,最早的石窟開鑿于蜀道古金牛道旁的廣元千佛崖和皇澤寺,它們從中原地區傳入,是佛教中國化、地方化最好的詮釋。
蓮花洞是蜀道上最早、打破關系最復雜的洞窟。
蓮花洞位于廣元城北嘉陵江畔金牛道旁,是北魏占領廣元時期開鑿的。洞窟保持了北魏龍門石窟的基本特點,穹隆頂,有少許前壁,窟頂有朵碩大的蓮花,與龍門蓮花洞一樣,其也因此被稱為“蓮花洞”。窟內立有三尊大像,大像前面有寬廣的空間,可以被稱為“石窟寺”。其左右兩側有第726窟和第226窟兩個同期的北朝洞窟,分別被稱為“大佛窟”和“三圣堂”,它們與蓮花洞是千佛崖蜀道上最早的三個洞窟。位于千佛崖下游城西皇澤寺的第15窟等與它們同時。
第535窟正壁(西北—東南)
第535窟正壁(西北—東南)
第535窟正壁大龕全景
從石窟所在位置觀察,千佛崖的第226窟為三壁三龕式,雖有窟形,但其內部空間較小,不能滿足“寺”的全部功能,已經不能稱作“寺”了。第726窟與第535窟兩個洞窟大致并列,洞窟內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是同等級的北朝“石窟寺”。千佛崖第726窟為大像窟,造一佛二菩薩三尊大像,后期改造相對較少。第535號窟(蓮花洞)在唐代武周時期造像被改刻、空間被拓展,以至于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唐代石窟,窟內關系復雜;同時,它也是廣元千佛崖本體保護工程的試點洞窟,保護工程開展過程中的考古學觀察與記錄更完善。因此,我們選擇了蓮花洞作為廣元千佛崖考古報告的開始。
廣元千佛崖蓮花洞考古報告
廣元石窟研究所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5.5
ISBN978-7-03-081986-4
責任編輯:柴麗麗
《廣元千佛崖蓮花洞考古報告》是“廣元石窟考古報告系列”的首部成果,書中全面系統地記錄了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蓮花洞(第535號窟)的基本概況,正壁、北壁、南壁三大龕造像,以及補鑿的99個小龕的相對位置、時代、形、保存狀況、造像內容、裝彩等情況,對洞窟內早期遺跡進行了識,從而推斷蓮花洞開鑿于北魏晚期、改鑿于唐武周時期。
這本報告是三代人的心愿,歷時越二十年。
2000 年夏天,我們對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開始調查時,北京大學馬世長、李崇峰兩位教授便提出要按照考古報告規范的要求開展工作。時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的孫華先生促成了這次調查。對石窟寺知之甚少的我們以為能夠完成許多石窟寺考古報告,川北只是開始,而廣元只是川北的一部分。
雄心勃勃的我們在北京大學老師們的指導下,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中市文物管理所、廣元市文物管理所的支持下,開啟了考古工作。我(雷玉華)和當時北京大學的博士生姚崇新先生從巴中開始,簡單了解巴中石窟的情況后,他前往廣元與王劍平匯合,全面調查廣元地區,我則留在巴中與程崇勛先生全面調查巴中地區。半年后,我又前往廣元千佛崖與他倆匯合。二十五年過去了,我們的調查僅是在多年之后出版了幾處石窟的內容總錄,調查成果使我和姚崇新先生各自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調查過程中,也逐漸明白,對于川北石窟的考古報告,我們其實已經無能為力,其中最大的攔路虎就是繪圖。
▲ 第535窟南壁大龕正、剖視圖
幾年之后,三維掃描技術開始在石窟寺繪圖中應用,我們又看到了希望,又開始了各種嘗試。很快就發現靠機器繪制不出合格的考古線圖,最主要的原因是買不起機器,也支付不起屢敗屢試的成本。請有機器的公司來繪制也不容易,對基層文物單位來說費用昂貴,而且跨專業的磨合甚為艱難。十幾年的折騰,最終沒有繪制出合格的石窟寺考古線圖。
幸運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力度,同時繪圖技術也有了極大提高,并因2021年以來國家文物局的兩次石窟寺考古培訓班而得到普及應用,我們這本報告也最終得以完成。雖然倡導完成石窟寺考古報告的北京大學教授宿白先生于2018年離開了我們,教導我們如何做好石窟寺考古報告田野記錄的馬世長老師也早已仙去,但四川石窟寺考古報告能夠在我們及后來的年輕人手中逐漸完成,他們也一定很欣慰。
蓮花洞考古工作組織分工
工作組分為考古調查組和報告編寫組??脊耪{查組由廣元石窟研究所王劍平、舒靈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護研究院)王婷、李凱,西南民族大學雷玉華,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亮、李芮等人組成。報告編寫組由廣元石窟研究所王劍平、舒靈揚、楊星和劉蕊,西南民族大學雷玉華、侯文嫣,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亮等人組成。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楊瀟,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曲傲雪等人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了考古報告編寫的各階段之中,在編寫組和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考古報告編寫工作得以如期完成。
這是廣元石窟的第一本考古報告,也是對國家文物局《中國石窟寺考古中長期計劃(2021—2035年)》《石窟寺考古報告編寫體例指南》的貫徹落實。由于沒有地下考古發掘資料,雖然與“全要素”考古還有距離,但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盡量將其置于中國南方石窟的時空關系中來認識相關問題,盡量在現有條件下進行“全要素”記錄。隨著工作的進展,只有像蓮花洞一樣的更多點位的考古資料陸續刊布,“全要素”認識、解讀中國南方石窟寺才能夠逐步實現。
本文摘編自《廣元千佛崖蓮花洞考古報告》(廣元石窟研究所等編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5.5)一書“前言”“第一章 緒 論”,有刪減調整,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978-7-03-081986-4
責任編輯:柴麗麗
本書是“廣元石窟考古報告系列”的首部成果,書中全面系統地記錄了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蓮花洞(第535號窟)的基本概況,正壁、北壁、南壁三大龕造像,以及補鑿的99個小龕的相對位置、時代、形、保存狀況、造像內容、裝彩等情況,對洞窟內早期遺跡進行了識,從而推斷蓮花洞開鑿于北魏晚期、改鑿于唐武周時期。
本書可供考古學、宗教學及美術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閱讀。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