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時事民生的不同聲音。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贊賞作者或點贊轉發,十分感謝。
7月2日的金華,K1373次列車因機車脫線停運,一個年輕人掄起安全錘砸碎了車窗。
在沒有空調的車廂里,數百名乘客被困整整三個小時。高溫、窒息、絕望——當一個黑衣小伙終于忍無可忍砸破車窗時,那聲脆響終于成為了全車旅客的情緒出口。
從物理學角度講,砸破一扇車窗對整個車廂的降溫作用極其有限。
一個不到半平米的開口,在37度的夜晚能帶來多少涼意?但那一錘下去,砸碎的是玻璃,釋放的卻是人們對另一群人長期積壓的憤怒——那些躲在"公家"和"規則"背后,卻對民眾疾苦視而不見的人。
我想起自己很多次在火車站的經歷,那些安檢口前的場景永遠千篇一律:十幾個工作人員堵在通道里,手里端著茶杯,嘴里嗑著瓜子,眼神飄忽地看著安檢屏幕。當你的包經過時,他們象征性地晃一下探測器,標準的按鍵動作簡單得像在玩游戲。
無獨有偶,在停運列車上應對突發情況的流程也敷衍得令人發指。三個小時里,列車員的應急工作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等待通知,發放礦泉水,繼續等待,重復發水。
這就是他們全部的應急預案——像一臺卡住的自動售貨機,只會機械地重復同一個無用的動作。當乘客提出開窗通風的要求時,得到的回復永遠是"按規定不能開"。
這背后隱藏著什么?為什么一個看似簡單的開窗決定,需要層層請示?為什么明明人手充足,卻無人敢于擔責?
答案或許就藏在鐵路系統令人瞠目結舌的人事結構中。一個朋友曾經告訴我,他所在的縣級火車站,安檢崗位竟然有六十多人,分成早、中、晚三班,每班二十人左右。按理說,這樣的人員配置足以應對任何客流高峰,然而現實中我們看到的卻是效率低下和推諉扯皮。
更令人深思的是這種精細化分工背后的邏輯。鐵路系統將每個環節都切割得極其細致:
有人負責看屏幕卻不負責思考,
有人負責揮探測器卻不負責判斷,
有人負責開包檢查卻不負責決定,
還有人專門負責"指導"前面幾個人如何逃避責任。
這種看似科學的管理模式,實際上創造了大量可有可無的崗位——就像把一個簡單的開門動作拆解成轉把手、推門板、邁門檻三個工種。
這種可替代性極高的崗位設置,成了某些人的護身符。當每個人都只負責一個微不足道的環節時,出現問題就有了推卸責任的完美借口:我只是按照規定執行,決定不是我做的。
然而,誰來填充這些看似重要實則冗余的崗位呢?答案不言而喻。在一個就業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鐵路系統卻能夠維持如此龐大的人員編制,背后的原因值得每個納稅人深思。
那些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系統的人員,他們最擅長的技能是:在酒桌上稱兄道弟,在關系網中左右逢源,在利益分配時心照不宣,在出現問題時集體失聲。相比之下,業務能力倒成了可有可無的裝飾品。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面對乘客的生命安危,這些工作人員能夠如此淡定從容。對他們而言,乘客不過是流水線上的包裹,處理得好壞都無關緊要,只要流水線不停就行。
最重要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不抗雷。
只要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無論結果如何,個人都不會承擔責任。相反,任何主動作為、靈活處置的行為,都可能成為日后被追責的把柄——這個系統最害怕的不是乘客受苦,而是有人打破規則。
當乘客在高溫中煎熬時,工作人員最關心的不是如何緩解困境,而是如何規避風險。他們寧可讓數百人受罪三個小時,也不愿意承擔一絲一毫可能的責任。這些人就像精明的保險公司,永遠在計算風險而從不承擔風險,永遠在規避責任而從不履行責任,永遠在保護自己而從不服務他人。
這種對立絕非偶然。當公共服務部門被塞滿了各路關系戶,當規章制度成為逃避責任的擋箭牌,當"按程序辦事"變成了漠視民生的代名詞,普通民眾與這個龐大機構之間的裂痕就會越來越深。
我們憤怒的,是這種制度性的冷漠。那些躲在制服后面的人,享受著穩定的工作、豐厚的福利,卻在關鍵時刻選擇明哲保身——他們把"按規定辦事"當成了推卸責任的萬能鑰匙,仿佛這四個字就能洗清一切道德債務。
當事情發生后,我們聽到的依然是那套熟悉的話術:深表歉意、嚴肅處理、舉一反三。但有誰真正反思過,為什么一個簡單的通風問題需要三個小時才解決?為什么那么多工作人員面對緊急情況卻束手無策?
每個人都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面對緊急情況,他沒有按常理去找大人,而是果斷砸破水缸救人。這種急人所難、敢于突破常規的精神,我們都覺得挺好,還拿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司馬光后來當了大官,位極人臣,卻再也沒有了當年砸缸救人的決心和勇氣。權力和地位讓他變得保守謹慎,變得更愿意按既定規則行事,哪怕這些規則已經僵化到了荒謬的地步。
他一手阻止了王安石的變法,加速了北宋的滅亡。從一個勇敢的砸缸少年,變成了一個謹慎的護缸大臣——這就是制度對人性最殘酷的改造。
這或許就是規則的悲哀:它會腐蝕最善良的初心,讓最勇敢的人變得膽怯,讓最有擔當的人學會推諉。當"司馬光們"都變成了制度的守護者而非人民的守護者時,我們就只能期待新的"砸缸者"出現。
那個砸窗的年輕人,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司馬光。他沒有等待層層請示,沒有遵循繁文縟節,而是在關鍵時刻選擇了行動。縱然這一錘砸不出多少涼風,卻砸出了人心深處的吶喊:我們受夠了這種冷漠,受夠了這種推諉,受夠了這種打著規則旗號的不作為!
當制度失靈時,個體的覺醒就顯得尤為珍貴。每一個選擇站出來的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這個日益僵化的體系。他們或許會被批評教育,或許會承擔法律風險,但他們用行動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在人的生命和尊嚴面前,任何規則都不應該成為漠視的借口。
砸爛了窗戶,吹不走人心的憤怒。這憤怒將會持續,直到那些躲在制度背后的人真正明白公共服務的真正意義:不在于保護自己,而在于服務他人。
每一次破窗聲,都是這個時代對僵化制度的最后通牒。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